/茶:從來佳茗似佳人
仙山靈草濕行云,洗溫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
閑時喜歡泡一盞新茶,聽一曲古韻,看翠綠的茶葉在水中由蜷曲到舒展。看久了它氤氳在水中的姿態,有時會恍惚是百花仙子在九天瑤池翩翩起舞。想起蘇軾的一句詩:“從來佳茗似佳人。”相信很多人會為這個比喻拍案叫絕。自從有了茶以來,關于茶的比喻舉不勝舉,而第一個把茶比作“佳人”的當屬蘇東坡。
擅品茶者大多是品性高潔之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品出茶的三昧。邂逅一杯香茗,宛若邂逅一位令人賞心悅目的佳人,其中的韻味,需一品再品,其香氣繞舌,三日而不能忘。
梅妻鶴子的林逋,他的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譽為詠梅絕唱。林逋之所以能寫出梅不同凡響的仙姿,是因為他把梅當做人來愛。因此,能寫出“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人,一定也是把茶當做人來愛的,并且他的內心一定是一個純凈如水的人。是的,蘇東坡就是這樣的品行高潔的愛茶之人。
蘇東坡種茶、煮茶、品茶,是個茶藝高手。在他被貶謫黃州時,沒有收入來源,連吃飯都成問題,于是他在黃州城東門外開墾了一塊荒地。就在這樣缺吃少住的情況下,蘇東坡還不忘種茶。他在“東坡”這塊荒地上,種上了自己喜愛的茶樹。《問大冶長者乞桃花茶栽東坡》詩云:
周時記苦荼,茗飲出近世。
初緣厭粱肉,假此雪錯滯。
嗟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
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
饑寒未知免,已作太飽計。
庶將通有無,農末不相戾。
春來凍地裂,紫筍森已銳。
牛羊煩呵叱,筐莒未敢睨。
江南老道人,齒發日夜逝。
他年雪堂品,尚記桃花裔。
他在這首詩中,展示了自己種茶的本事。在另外一首《水調歌頭》中,記述了采茶、制茶、點茶、品茶時的全過程,頗為生動傳神。
已過幾番風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云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
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豪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蘇東坡的生活離不開茶,茶充實了他的精神生活,他視茶為仙境妙地,而寄托身心沉醉于斯。“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寫出了他飲茶后神清氣爽,飄飄欲仙的感覺,十分令人神往。
蘇東坡睡前、起身時都要喝茶,《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中記載道:“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越州張中舍壽樂堂》中說:“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
茶能醒腦明目,因而蘇東坡每到閱讀寫作時都要喝茶。“皓白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甚至他連做夢都要喝茶。有詩記載:
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團茶,使美人歌以飲。余夢中為作《回文》詩,覺而記其一句云:“亂點余花唾碧衫。”意用飛燕唾花故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云。
其一
酡顏玉盞捧纖纖,亂點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其二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
蘇東坡日常生活起居離不開茶,可見茶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他不斷被貶謫,所以能走遍大江南北,從而得以品嘗到天下名茶。蘇東坡作詩隨性,他將茶藝、茶趣融入詩中,后人讀了他的詠茶詩,如身臨其境,仿佛和蘇子一同神游于山水之間,品茗于松竹之下。他在《試院煎茶》中寫道: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一,未識故人煎水意。
(古語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試院煎茶》是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作的,這首詩將茶事、人事融為一體,描寫了碾茶、投茶過程。最后三句寫得情思婉轉,吟哦蘊藉,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感動人心。
蘇東坡種茶、飲茶、寫茶詩,在民間還流傳著他和茶有關的許多故事。有一種“東坡翠竹”茶,外形扁平直滑,兩端尖細,形似竹葉,葉綠均勻。湯色碧綠,味甘醇鮮,入口香馥如蘭,素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美譽。據說這種茶就是因蘇東坡而得名。
話說蘇東坡剛移居常州時,途中看到有一座山坡滿是郁郁蔥蔥的茶樹,當他得知唐朝的“陽羨貢茶”即產于此地時,心中不由得大喜,當即就采摘了一大包鮮葉。回去之后,他精心地煎、揉、焙、涼、曬,將鮮葉制作成上品茶葉,然后請來自己的學生邵民瞻一同品嘗。
邵民瞻品茗之后,頓覺味美甘甜,沁人心脾。他連呼“好茶!好茶!大有先生所言‘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之妙意也”。邵民瞻端起茶碗細看,發現茶湯不僅色鮮如新,且茶葉不沉不浮,豎立于湯中,葉也不散,形狀如節節翠竹。邵民瞻頃刻間大悟,驚喜地說:“此茶形、色、味都遠勝于唐時‘陽羨貢茶’,不如將它取名為‘東坡翠竹’以享后人,這不也是一件功德嗎?”從此,“東坡翠竹”便流傳于后世。
蘇東坡不僅寫茶詩,還作有關茶的散文。自唐朝陸羽《茶經》問世以來,蘇東坡的《葉嘉傳》可以說也是一篇研究中國古代茶史的重要文獻。這篇散文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閩茶歷史、功效、品質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品茶有“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蘇東坡是品茗行家,他對于茶葉、水質、器具、煎法,十分講究,也頗精妙,有他自己獨特的方法。“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蘇東坡對烹茶用具很講究,在宜興時,他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壺上題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這種壺被命名為“東坡壺”。
如此看來,蘇東坡和茶淵源深厚。
自古禪、茶一家,蘇東坡愛品茶,好參禪,如果說人生是一杯茶,那么茶道精神一定溶入了蘇子的生命。蘇東坡一生坎坷,顛沛流離中他不抱怨,不消沉,從不拘泥小節,也從不計較得失。苦難沒有使他萎靡狹隘,反而越來越澄明豁達,他在人生的低谷時,完成了生命的不朽詩篇。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散發出獨具魅力的芬芳。
“從來佳茗似佳人”,只有將茶溶入生命的人,才會將佳茗品出佳人的味道!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詩: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書:黃州寒食詩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