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紀剛 【本書體例】
【原文】:
揚之水(1),不流束薪(2)。彼其之子(3),不與我戍申(4)。懷哉、懷哉(5)!曷月予還歸哉(6)?
揚之水,不流束楚(7)。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8)。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9),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10)。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鑒賞】:
《詩序》曰:“《揚之水》,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往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認為是針對周平王不體恤百姓,而讓其遠離家鄉,屯戍異域,故戰士思念家鄉而怨憤平王。還有人認為是抒情主人公埋怨自己的妻子不能和自己一起戌邊而合聚,表達思婦之情。我們認為朱熹的說法是有道理的,《詩集傳》云:“平王以中國近楚,數被侵伐,故遣畿內之民戍之。而戍者怨思,作此詩也。”此怨思者何?怨者,怨以周平王為代表的貴族集團只知讓窮苦人子弟戍邊;思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也。
全詩每章各以“揚之水,不流束薪”,“揚之水,不流束楚”,“揚之水,不流束蒲”起興,以水不流重物引出“彼其之子,不與我戌申”等事,這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揚之水,不流束薪”,是不能,而非不為;“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是不為,而非不能。通過此,說明了特權階層的統治地位:在位者之子不去戍邊,貧苦人子弟只有遠離家鄉,屯戍邊關。在這種極端的不平等中,又時時引發出思鄉之情,無奈間,只有喟問蒼天:“曷月予還歸哉?”——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回去呀?!這種寫法上的興體運用以及所隱含的對比成分,對加深主題的表現力度起了很好的作用。
詩歌還采用回還往復的表現手法,反復出現同一主題:“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在這種種情況下,抒情主人公均表現出對故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因而便數次急切地追問:曷月予還歸哉?反復詠嘆,重疊發問,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另外,“薪”“申”、“楚”、“甫”、“蒲”“許”各自同韻,讀來頗為順暢。“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的反復詠嘆,既表現出抒情主人公急切思念家鄉及親人的心情,又在結構上具有一種整飭的作用,外觀上給人以協和的美感。
有人認為,“彼其之子”指戍者之妻,言因其不能與“我”同戍邊,而使“我”常起懷念之情而冀盼歸期。其實這是不大準確的。因為自古以來,從無女子戍邊對敵,亦更無妻子陪伴丈夫一起戍邊之理,所以戍邊者絕不會想著自己的妻子可惜沒有同來。只能是通過對等級差別、階級差異現象的不滿,抒發自己思家念歸之情,這也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主題,歷代詠嘆而不衰。
上一篇:《執競》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揚之水》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