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
【原文】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①。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②。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③。秋天萬里凈,日暮九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④。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⑤。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⑥。頑疏暗人事,僻陋遠天聰⑦。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⑧。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
【注釋】
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古時常用以稱頌本朝。不達:不得志;不顯貴。棄置:不被任用。
②天命: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運。素風:純樸的風尚;清高的風格。
③拂衣:振衣而去。謂歸隱。安窮:安于窮困。
④扣舷:手擊船邊。多用于歌吟的節拍。
⑤和光:柔和的光輝。澹爾:恬靜、安然的樣子。
⑥無庸:平庸,無所作為。昭世:政治清明的時代。
⑦頑疏:愚鈍而懶散者。多用作自謙之辭。僻陋:謂性情偏執,見識淺陋。天聰:對天子聽聞的美稱。
⑧微物:細小的東西;小的生物,此處作自稱之謙詞。至公:最公正;極公正。
【譯文】
在政治清明的本朝很久都沒有顯達,我和你一樣不被重用。天命如此坎坷沒有什么可抱怨的,但你依然有著清高的品格。想到你辭官歸去,將在遠離朝廷的地方安然過著貧窮的生活。秋季的天空萬里明凈,日暮時分九江上空無一人。在悠悠清夜里,在月亮下擊打著船邊。柔和的光照耀著魚鳥棲息的水邊,安然蕩漾在蒹葭叢。平庸的我寄居在清明的今世,衰老的鬢發一天天變得像蓬草一樣。愚鈍而懶散的我疏于人情世故,偏執淺陋的我不被天子知曉。微小如我雖然有可采之處,但誰能真正做到天下至公呢?從此我也想要離開,回歸也想做一個老農民。
【賞析】
綦毋秘書即綦毋潛,唐代著名詩人,與王維相交多年。綦毋潛約開元十四年(726年)前后進士及第,授宜壽尉,遷右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后歸隱,游江淮一代,最后不知所終。綦毋潛放棄了官位,將要離開長安前,王維作詩送別。此詩王維因為涉嫌在安史之亂投敵出任偽官,在朝廷上也很不得志。
詩歌稱當時朝廷政治清明,而不能夠得志是命運的緣故。這是“溫柔敦厚”地符合傳統儒家思想的一種說法:“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孫丑下》)。詩歌“人生有素風”“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也是化出自儒家學說的詩句:“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在陳國被人圍困,糧食斷絕。弟子子路惱怒地問:“君子也會窮困不得志嗎?”孔子認為,君子同樣會不得志,但能夠安守窮困的境遇。詩人認為,綦毋潛正是一位能夠“固窮”的君子,而且無論得志與否,都能保持一種清高的品格。詩人回到風景閑雅清悠的江南,從此過上了閑適自在的生活。想到這里,詩人不禁感慨自身的境遇(“無庸”句前為送綦毋潛之詩,“無庸”句后為詩人自況之詩)。詩人在朝廷難以得到重用,卻一天天老去,既不善于長袖善舞地處理人際關系,又沒有機會在皇帝面前展現自己,因此詩人希望自己也和綦毋潛一樣歸隱(但詩人最終沒有歸隱)。
上一篇: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送賀遂員外外甥》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