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原文】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①。遂令東山客②,不得顧采薇③。既至君門遠④,孰云吾道非⑤。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⑥。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⑦,未幾拂荊扉⑧。遠樹帶行客,孤村當落暉。吾謀適不用⑨,勿謂知音稀。
【注釋】
①英靈:指杰出的人才。
②東山客:指隱居的人才。據《晉書·謝安傳》載,謝安早年曾辭官隱居會稽之東山,經朝廷屢次征聘,方從東山復出,官至司徒要職,成為東晉重臣。
③采薇:指歸隱。據《史記·伯夷列傳》載,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齊,反對周武王伐紂,曾叩馬而諫。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們“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蕨而食,及饑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④君門:王宮之門。屈原《楚辭·九辯》:“豈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⑤吾道非:我的主張不對嗎?典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被困于陳蔡之間,問他的弟子們:“《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
⑥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負其功臣介之推。介憤而隱于綿山。文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樹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約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謂之寒食。京洛:指洛陽。
⑦浮桂棹(zhào):指歸途中乘舟。典出《楚辭·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枻,斲冰兮積雪。”
⑧拂荊扉:打掃陋室的塵垢。
⑨吾謀適不用:我的計謀正好不被采用。據《左傳》文公十三年載,晉國與秦國爭搶人才,晉國的卿相們設計讓魏地(晉國屬地)的人叛亂,而士會與原來魏地的大夫、官員相熟,這樣可以引誘秦國派遣士會到魏地招降。秦王中計后,士會將要去魏地。秦國大夫繞朝雖然已經看破晉人的計謀,但沒有說服秦王采納自己的計謀。繞朝對士會說:“子毋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
【譯文】
圣明當朝的時代沒有擁有才華的人歸隱,杰出的人才都為朝廷效力。于是像東山客謝安那樣的人,也顧不得隱居采薇。雖然你現在遠離皇宮,但這不是你的主張不對。(我們分居兩地,你離去之后)在江淮度過寒食節,我在洛陽縫制春衣。在長長的馬路旁擺酒餞行,同心知己要與我分開。在歸途中駕著小船,不久大概就能回家打掃柴門了。遠方的樹木連接著遠行客人的行跡,孤單的村子浸在夕陽的余暉中。我的建議恰好沒有被采用,不要認為是知音稀少。
【賞析】
綦毋潛是與王維生活在同一年代的詩人。雖然后世的評價中,王維在詩壇的地位比綦毋潛高,但在開元年間,兩人的地位、詩名相去并不甚遠,都是在長安、洛陽一代學習、交游的年輕學子,并且都有一點名氣,都在努力考取科舉。綦毋潛開元十四年(726年)前后進士及第,比王維還要早。據此可知,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的時候,自己也沒有考中。當時的年輕人在京城游學,是需要一定經濟支持的,衣食住行、人事交往等都需要不小的花費。經濟問題可能是綦毋潛落第還鄉,而王維能夠繼續在京洛地區生活的直接原因。
王維此時雖然年輕,但是詩筆已經相當成熟,往往能夠寫景如畫。“遠樹帶行客,孤村當落暉”一句,將行跡孤單的行客,畫入“遠樹”的朦朧與蕭條中;荒野中的村子,成為荒野晚霞之景中的焦點,頗得畫法三昧,同時帶出行客的孤獨寂寞感。
詩人對于朋友的離去,心中很是感傷;對于“吾謀適不用”,心中頗有些怨氣。但是從詩歌的措辭中,卻可以看出詩人對于時代、對于自己的才能、主張頗有信心。首句稱“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當時長安、洛陽大量聚集著尋找機會的年輕人,而且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走入仕途并非遙不可及的事情。“孰云吾道非”“吾謀適不用”表達出一種失望之情的同時,也反映出詩人對于“道”與“謀”有著相當的自信,他認為失意只是暫時的,以后會有申“吾道”、用“吾謀”的時候。王維為與自己境遇相近的、未有功名的朋友所作的這首送別詩,流露出作者與朋友分別的傷感、作者對于境遇的一些不滿以及對于自己學識、主張的自信,詩味非常豐富,耐讀。
上一篇:王維《送沈子歸江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