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元明韻寄子由①
【原文】
半世交親隨逝水②,幾人圖畫入凌煙③?
春風春雨花經眼④,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銅章行問道⑤,定知石友許忘年⑥。
脊令各有思歸恨⑦,日月相催雪滿顛⑧。
【注釋】
①元明:即黃庭堅的哥哥黃大臨,元明是黃大臨的字。子由:即蘇軾弟弟蘇轍,子由是蘇轍的字。
②交親:就是指互相親近,友好交往。逝水:這里化用《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③凌煙:指凌煙閣,此處指唐代長安太極宮內的凌煙閣。
④經眼:過目。
⑤銅章:即縣令的印章。行:將。
⑥石友:指志同道合的摯友。此處指子由。忘年:這里指兩人一見如故,不管年歲大小都能成為朋友。
⑦脊令:屬于一種水鳥,這里指兄弟。
⑧雪滿顛:比喻滿頭白發。
【譯文】
半生的交情,親密的交情如同流水般逝去,有誰能如同唐朝時期凌煙閣中畫上的二十四功臣一般建功立業?
又是一番春風,又是一番春雨,年年開落,春花過眼;我悵望著江北,他悵望著江南,春水生時,波浪拍天。
我想要解下銅印,辭去官職,準備去尋求人生的真諦,相信你這位摯友一定會同意和我成為忘年之交。
我們都在懷念著自己的兄弟,但又回不去,不得不隨著時光的流逝,只剩下滿頭白發。
【賞析】
這是黃庭堅在元豐四年(1081)擔任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縣)的縣令時創作的詩篇,當時的詩人年僅三十七歲。此時的蘇轍被朝廷貶謫到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市)擔任監鹽酒稅。在此之前,黃庭堅的哥哥黃大臨曾寄給蘇轍一首詩,里面有這么兩句詩:“鐘鼎功名淹管庫,朝廷翰墨寫風煙。”黃庭堅便借著哥哥寫的這兩句詩寫下這首詩寄給蘇轍。
寫寄人的詩,不光是寫對方的事,而把自己的身世和感受融入,以喚起對方(包括讀者)的共鳴,是古人名作中常見的手法。黃庭堅用這個韻寫了四首詩。
這首詩的首聯就不同于一般的七言律詩,我們能從中看到杜甫《登高》一類詩的痕跡。第一句詩主要是對時光易逝的感嘆,第二句詩也很自然地詢問蘇轍為何這么多朋友都沒有真正建功立業的人?這兩句詩是對偶句,讀來如同話家常,一點也不刻薄突兀。
這首詩的頷聯也是用對偶手法,“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語句讀起來十分歡快,將朋友之間曾經親密無間,到最后因種種原因距離太遠,恐怕一生再難相見的慨嘆脫口而出,盡管這兩句詩沒有說友情,但是通過“春風春雨”“江北江南”“花”“水”等景物,也讓世人對世事無常的無奈之情溢于言表。黃庭堅的這兩句詩歷來為人所稱道,當然,如同這般融情于景、清麗脫俗的詩句,或許是黃庭堅仔細斟酌打磨而成,因此,有人說黃庭堅的這首詩足以“代表江西詩派熔詞鑄句的最高成就”。
這首詩的頸聯出現轉折,詩人說自己想要辭掉官職,和蘇轍在一起談經論道。這兩句詩不僅寫出了詩人對蘇轍的仰慕之情,還寫出了自己厭倦官場的心情。
這首詩的尾聯再次出現轉折,描述自己和蘇轍都很思念哥哥,然而卻沒辦法回去和哥哥相聚,那種想要回家卻不能的無奈情緒,以及自己和哥哥元明、蘇轍和哥哥蘇軾彼此兄弟間的深情厚誼深深地感染眾人,很容易使大家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黃庭堅的這首詩之所以出名,關鍵在于其頷聯和頸聯引人注目。頷聯融情入景,將景色描寫得木入三分;頸聯議論友情,將黃庭堅和蘇轍之間的默契描寫得十分到位。因此,黃庭堅的這種寫法歷來被人當作律詩的模板。
上一篇:黃庭堅《北窗》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次韻答斌老病起獨游東園二首(其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