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與君伯氏別 ① ,又欲與君離。
君行無幾日,當(dāng)復(fù)隔山陂。
蒼茫秦川盡,日落桃林塞。
獨樹臨關(guān)門,黃河向天外。
前經(jīng)洛陽陌,宛路故人稀 ② 。
故人離別盡 ③ ,淇上轉(zhuǎn)驂騑。
企予悲送遠,惆悵睢陽路。
古木官渡平,秋城鄴宮故 ④ 。
想君行縣日,其出從如云。
遙思魏公子,復(fù)憶李將軍。
【校】
①氏,《文苑英華》作“兄”。
②路,顧可久本、凌本俱作“洛”。
③《文苑英華》作“故人盡離別”。
④宮,《文苑英華》作“都”。
【注】
魏郡: 成按:《唐書·地理志》:“天寶元年,改相州魏郡為鄴郡,改魏州陽武郡為魏郡。”觀詩中所云官渡、鄴城者,則是相而非魏矣。是詩之作,當(dāng)在開元時也。或引劉昫《唐書》:“楊國忠秉政,郎官不附己者悉出于外。李峘自考功郎中出為睢陽太守。尋而弟峴出為魏郡太守,兄弟夾河典郡,皆以理行稱。”右丞所謂“與君伯氏別,又欲與君離”者,正指峘、峴兄弟。考國忠秉政在天寶時,是時相州已更鄴名,不得仍稱魏號,蓋別是一人,非李峴也。
山陂: 《古詩》:“悠悠隔山陂。”
秦川: 《水經(jīng)注》:“秦水出東北大隴山秦谷,二源雙導(dǎo),歷三泉合成一水,而歷秦川。舊有育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自是矣。秦水西徑降隴縣故城南,又西南,歷隴川,徑六槃口,過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謂之秦川。”《長安志》:“周自武王克商,都豐鎬,則雍州為王畿。及秦孝公作為咸陽,筑冀闕,徙都之,故謂之秦川,亦曰關(guān)中地。”
桃林塞: 《左傳》:“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杜預(yù)注:“桃林在弘農(nóng)華陰縣東潼關(guān)。”《史記正義》:“《括地志》云:‘桃林在陜西桃林縣,西至潼關(guān),皆為桃林塞。’”《九域志》:“潼關(guān)即桃林之塞也。”《通鑒地理通釋》:“潼關(guān),古桃林塞也。《書》:‘放牛桃林之野。’注云:‘在華山東。’《山海經(jīng)》:‘夸父之山,其北有林,名曰桃林。廣圓三百里。’《三秦記》:‘桃林塞在長安東四百里。’《西京賦》注:‘桃林在閿鄉(xiāng)南谷中。’《晉地道記》:‘漢弘農(nóng)函谷關(guān)有桃林。’《寰宇記》:‘自陜州靈寶縣以西至潼關(guān)皆是也。’今考古函谷關(guān)在陜州靈寶縣西南,潼關(guān)在華州華陰縣,自潼關(guān)至函谷,歷陜、華二州之地,俱謂之桃林塞。”
淇上: 孔穎達《尚書正義》:“河內(nèi)共縣,淇水出焉。東至魏郡黎陽縣,入河。”鄭樵《通志》:“淇水一名清水,鄭玄云即降水也。出衛(wèi)州共城縣北山,或云出林慮,東至 (陽) 〔湯〕陰,又東至黎陽,入河。”
驂騑: 《說文》:“驂,駕三馬也。”“ 墎 ,驂傍馬也。”鄭康成《儀禮注》:“ 墎 馬曰驂。”又《詩經(jīng)注》:“驂,兩 墎 也。”孔穎達《疏》云:“車駕四馬,在內(nèi)兩馬謂之服,在外兩馬謂之 墎 。”又穎達《禮記疏》云:“車有一轅,而四馬駕之。中央兩馬夾轅者名服馬,兩邊名 墎 馬,亦曰驂馬。”李善《文選注》:“服謂中央兩馬夾轅者。在服之左曰驂,右曰 墎 。”三說不同,而鄭、孔之說為是。蔡邕《協(xié)和婚賦》:“車服照路,驂 墎 如舞。”
睢陽: 《唐書·地理志》:“河南道有宋州睢陽郡,本梁郡,天寶元年改名。”
官渡: 《水經(jīng)注》:“渠又左徑陽武縣,故城南東為官渡。水又徑曹太祖壘北,有高臺,謂之官渡臺。渡在中牟,故世又謂之中牟臺。建安五年,太祖營官渡,袁紹保陽武。紹連營稍前,依沙堆為屯,東西數(shù)十里,公亦分營相御。合戰(zhàn)不利,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壘。公亦起高臺以捍之,即中牟臺也。今臺北土山猶在,山之東悉紹舊營,遺臺并存。”章懷太子《后漢書》注:“裴松之《北征記》曰:中牟臺下臨汴水,是為官渡。袁紹、曹操壘尚存焉,在今鄭州中牟縣北。”
鄴宮: 《太平寰宇記》:“相州安陽縣有鄴宮。《十六國春秋》云:‘石勒大破鄴宮,燒之,火旬有五日方滅。石虎建武元年,自襄國徙都之。自襄國至鄴,道路相去二百里,每一舍輒立一宮,宮有一夫人,侍婢數(shù)十。季龍所起內(nèi)外臺觀行宮凡四十四所。’”成按:自曹魏建國于鄴,其后后趙、前燕、東魏、北齊相繼都之,則宮室之盛可知。后人所稱鄴宮,定是泛指。釋者多援引后趙時事,其解偏矣。
行縣: 《漢書·尹翁歸傳》:“田延年為河?xùn)|太守,行縣至平陽。”《后漢書·百官志》:“凡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奸。常以春行所主縣,勸民農(nóng)桑,振救乏絕。”
如云: 《詩》:“其從如云。”毛萇《傳》:“如云,言盛也。”
魏公子: 謂魏文帝。曹子建《公宴詩》:“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李善注:“公子謂文帝,時武帝在,為五官中郎也。”劉良注:“時武帝在,故稱丕為公子。”
李將軍: 謂李典。《魏志·李典傳》:“從圍鄴,鄴定,與樂進圍高幹于壺關(guān),擊管承于長廣,皆破之。遷捕虜將軍。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請愿徙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純耶?’典謝曰:‘典駑怯功微,而爵寵過厚,誠宜舉宗陳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實郊遂之內(nèi),以制四方,非慕純也。’遂徙部曲宗族萬三千馀口居鄴。太祖嘉之,遷破虜將軍。”成按:末一聯(lián)是謂其行縣之時,或思魏公子之風(fēng)流,或憶李將軍之功烈,蓋覽故跡遺墟,而感懷憑吊之意,皆用魏郡事實也。顧元緯以魏公子為無忌,李將軍為李廣,謂其姓李而官魏,故比之二人以致思。信如所解,則“遙思”、“復(fù)憶”俱屬右丞而言,與上聯(lián)“想君”之句不相重復(fù)耶。且相州之地在戰(zhàn)國時雖屬于魏,而信陵遺跡皆隸大梁,在唐時為汴州,其于相州若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詩人用事固不拘拘于地理之經(jīng)界,而判然兩境者,豈容援引而及之?至顧可久謂李廣為云中太守,魏郡與上黨、云中等,古之相屬地也,并載李廣云云,尤屬無稽矣。
上一篇:王維《送高道弟耽歸臨淮作座上作》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yīng)制》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