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道弟耽歸臨淮作 座上作 ①
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 ② 。
遨游向燕趙,結客過臨淄。
山東諸侯國,迎送紛交馳。
自爾厭游俠,閉戶方垂帷。
深明戴家《禮》,頗學毛公《詩》。
備知經濟道,高臥陶唐時。
圣主詔天下,賢人不得遺。
公吏奉槊組,安車去茅茨。
君王蒼龍闕,九門十二逵。
群公朝謁罷,冠劍下丹墀。
野鶴終踉蹌,威鳳徒參差。
或問理人術,但致還山詞。
天書降北闕,賜帛歸東菑。
都門謝親故,行路日逶遲 ③ 。
孤帆萬里外,淼漫將何之。
江天海陵郡,云日淮南祠 ④ 。
杳冥滄洲上,蕩漭無人知。
緯蕭或賣藥,出處安能期。
【校】
①道,顧元緯本、凌本皆作“適”。
②魄,劉本作“拓”。
③遲,顧元緯本作“迤”。
④南,二顧本、凌本俱作“陰”。
【注】
臨淮: 《唐書·地理志》:河南道有泗州臨淮郡,本下邳郡,治宿預,開元二十三年,徙治臨淮,天寶元年更郡名。
淮泗: 淮、泗二水皆經臨淮。《元和郡縣志》:“淮水西南自虹縣界流入徐城縣。”“泗水西自彭城縣界流入下邳縣。”
落魄: 《漢書》:“酈食其家貧落魄,無衣食業。”鄭氏曰:“魄音薄。”應劭曰:“落魄,志行衰惡之貌。”師古曰:“落魄,失業無次也。鄭音是。”
臨淄: 成按:《元和郡縣志》:“臨淄,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以城臨淄水,故曰臨淄。”在唐時青州之臨淄縣是矣。
游俠: 荀悅《漢紀》:“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于世者,謂之游俠。”
閉戶: 《后漢書》:“魯恭居太學,習《魯詩》,閉戶講誦,絕人間事。”
垂帷: 《漢書》:“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
戴家禮: 《后漢書》:“魯高堂生,漢興傳《禮》十七篇。后瑕丘蕭奮以授同郡后蒼,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圣,于是德為《大戴禮》,圣為《小戴禮》。”
毛公詩: 《漢書》:“毛公,趙人也。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隋書·經籍志》:“趙人毛萇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訓詁傳》,是為‘《毛詩》古學’。”
組: 《爾雅》:“一染謂之 廇 ,二染謂之赪,三染謂之纁。”郭璞注:“纁,絳也。”《說文》:“組,綬屬。”
安車: 《后漢書》:“嚴光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光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后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帝疑其光,乃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蒼龍闕: 《三輔黃圖》:“未央宮有玄武、蒼龍二闕。”《三輔舊事》:“未央宮東有蒼龍闕,北有玄武闕。”
九門: 鄭康成《禮記注》:“天子九門者,路門也,應門也,雉門也,庫門也,皋門也,城門也,近郊門也,遠郊門也,關門也。”
逵: 毛萇《詩傳》:“逵,九達之道。”《爾雅》:“九達謂之逵。”后人凡通衢大道皆謂之“逵”,不特九達矣。
丹墀: 張衡《西京賦》:“青瑣丹墀。”李善注:“《漢官典職》曰:以丹漆地,故稱丹墀。”呂向注:“丹墀,階以丹漆涂之。”《漢書》:“俯視兮丹墀。”孟康注:“丹墀,赤地也。”《宋書》:“明光殿以丹朱色地,謂之丹墀。”
野鶴: 《晉書》:“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如野鶴之在雞群。’”
踉蹌: 潘岳《射雉賦》:“已踉蹡而徐來。”徐爰注:“踉蹡,乍行乍止,不迅疾之貌。”踉蹌、踉蹡義同。
威鳳: 《漢書》:“元康四年,南郡獲白虎威鳳為寶。”晉灼曰:“鳳之有威儀者,與《尚書》‘鳳凰來儀’同意。”
北闕: 《漢書》:“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師古注:“未央殿雖南向,而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詣北闕。”
賜帛: 《高士傳》:“韓福者,涿人也。以行義修潔著名。昭帝時,大將軍霍光秉政,表顯義士,郡國條奏行狀,天子謂福等五人行義最高,以德行征至京兆,病不得進。元鳳元年,詔策曰:‘朕愍勞福官職之事,賜帛五十匹遣歸。其務修孝弟,以教鄉里。’”
東菑: 《爾雅》:“田一歲曰菑。”郭璞注:“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為菑。”謝朓詩:“臺笠聚東菑。”
逶遲: 毛萇《詩傳》:“逶遲,歷遠之貌。”
淼漫: 左思《吳都賦》:“滇淼漫。”呂向注:“山水流廣之貌。”
海陵郡: 《太平寰宇記》:“海陵縣,故楚邑。漢以為縣,屬臨淮郡。晉立為海陵郡。唐武德三年改為吳州,置吳陵縣。七年,州廢,復為海陵縣,隸揚州。”
淮南祠: 《太平寰宇記》:泗州臨淮縣有淮瀆祠,在淮南岸斗山下。
緯蕭: 《莊子》:“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
上一篇:王維《送韋大夫東京留守》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送魏郡李太守赴任》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