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席贈(zèng)歌者賈翰卿
一曲凌波[1]去,紅蓮禮白蓮。[2]
江南誰得似?猶憶李龜年。[3]
題解
此詩作于1913年10月,初刊于1913年11月30日《生活日報(bào)》的附張《生活藝府》,題作《彥居士席上贈(zèng)歌者賈碧云》。別見于1914年5月《民國》第一號,題下有“賈翰卿”三字。又載于1915年3月《南社》第十三集。此處用 《南社》之詩題。
關(guān)于這首詩,曼殊在1913年11月在《燕影雜談》中說:“燕影(曼殊別號)嘗于彥通席上,為詩贈(zèng)碧云,有‘江南誰得似?猶憶李龜年’之句。余以碧云溫文爾雅,故云。”按:賈翰卿,即賈碧云。曼殊稱之為“今日梨園名角”,與梅蘭芳、馮春航、毛韻珂并列。彥通,指陳彥通,曼殊1908年在南京祇垣精舍的同事,陳散原(三立)之子。
注釋
[1]凌波——原指步履輕盈。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此處喻“歌者賈翰卿”歌聲仿佛凌波飄蕩,極為美聽。
[2]紅蓮禮白蓮——語出曾廣鈞《登南岳寺》:“寶山珠殿插青天,萬朵紅蓮禮白蓮。”“紅蓮”和“白蓮”都是指云朵。這兩句意思說歌聲響徹云霄,人去音留,云彩亦為之歇腳傾聽。禮,活用作動(dòng)詞,“相與為禮”之意。
[3]江南誰得似?猶憶李龜年——語本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shí)節(jié)又逢君。”李龜年,唐代宮廷樂師,善歌,又善奉羯鼓、篳篥、單巢,玄宗時(shí)特承恩遇,于東都(洛陽)大起帝宅。安史之亂后,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常為人歌數(shù)闋,座客聞之,莫不掩泣”(見《明皇雜錄》)。此詩以李龜年為喻,既稱歌者音聲之美,復(fù)嘆其身世之飄零。一個(gè)“猶”字,寓無窮酸淚。
上一篇:《題蔡哲夫藏?fù)?dān)當(dāng)《山水冊》》賞析與注釋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