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蔡哲夫藏擔當《山水冊》
一代遺民[1]痛劫灰,聞師[2]從聽笑聲哀。
滇邊山色俱無那[3],迸入蒼浪潑墨[4]來。
題解
此詩錄自施蟄存所輯的《燕子龕詩》。寫作時地均不詳。據施蟄存致馬以君的信云:“曼殊題擔當畫冊詩已不記得從何處抄來,仿佛亦出卅年代所出之曼殊詩集。”從曼殊同蔡哲夫的交往來看,彼此相識大約在1909年春天。同年8月,曼殊自東京返至上海,蔡哲夫曾介紹他請佛萊蔗為題畫冊,二人在國學保存會時相聚首。詩的前兩句,內容是符合國學保存會宗旨的。時隔不久,曼殊即南行爪哇,迨至1912年回國時才繞道廣州與蔡哲夫晤面。而在此前后,曼殊與蔡哲夫的通信雖時有談及作畫題詞,但從無涉及擔當山水畫冊。此外,據蔡哲夫夫人談月色在《失所藏曼殊畫·附志》中談到南京寓所失畫一事時,是將曼殊和擔當的畫以及佛萊蔗的題詩并提的。基于此,這首詩疑作于1909年期間。
注釋
[1]一代遺民——指明亡后入清而不愿出仕的人。
[2]師——指擔當和尚。施蟄存在致馬以君先生信中說:“此詩中疑有誤字(第二句),亦無可校核”。
[3]滇——戰國時楚將莊 曾在此建立滇國。漢武帝元狩年間滇王曾協助漢使探求通往印度的道路。無那——即無奈,無可奈何。王維《酬郭給事》:“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4]潑墨——中國山水畫的一種技法。畫時用水墨揮灑紙上,其勢如潑。潑墨法相傳始于唐時王洽(默)。據《宣和畫譜》云:“王洽不知何許人,能善潑墨成畫,時人皆號為‘王潑墨’……每欲作圖畫之時……先以墨潑圖障之上,乃因似其形象,或為山,或為石,或為林,或為泉者,自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煙雨慘淡,不見其墨污之跡。”后泛指筆勢豪放、墨如潑出的畫法。
上一篇:《題畫》賞析與注釋
下一篇:《飲席贈歌者賈翰卿》賞析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