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
生氣喪失在帶來恥辱的消耗里,
是情欲在行動,情欲還沒成行動
已成過失、陰謀、罪惡和殺機,
變得野蠻,狂暴,殘忍,沒信用;
剛嘗到歡樂,立刻就覺得可鄙;
沖破理智去追求;到了手又馬上
拋開理智而厭惡,像吞下誘餌,
放誘餌,是為了促使上鉤者瘋狂:
瘋狂于追求,進而瘋狂于占有;
占有了,占有著,還要,絕不放松,
品嘗甜頭,嘗過了,原來是苦頭;
事前,圖個歡喜;過后,一場夢:
這,大家全明白;可沒人懂怎樣
去躲開這座引人入地獄的天堂。
譯解
這是一首強有力的十四行詩。似乎是獨立存在的,至少看不出它與前面和后面的詩有什么明顯的聯(lián)系,雖然這首詩與其他詩有著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詩人在這里分析了貪欲者們,并對他們提出警告。
讀此詩時可參看莎士比亞的長篇敘事詩《魯克麗絲失貞記》中塞克斯圖斯·塔昆紐斯強奸了魯克麗絲之后的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如:“純潔的貞德的寶庫,被盜賊劫掠一空,而那個盜賊——情欲,倒比劫掠前更窮。”他“撇下了他的戰(zhàn)利品,忍受著深沉的悲辛。”“他所承受的,是他自覺有罪的心靈。”“他憎惡自己的罪咎,慍怒地皺起了眉頭;”“他失魂落魄地逃開,因畏罪而汗水迸流;”“他在路上狂奔,將已逝的歡娛詈詬。”(以上均引自楊德豫譯文)但這首詩比《魯克麗絲失貞記》概括得更深刻。
此詩是對耽于肉欲者的指斥,但不僅僅是。細看詩的內容,可以體會到:莎翁的矛頭指向的,是一切情欲、財欲、名欲、權欲的貪求者,因此也是指向更為深廣的社會現象。最后兩行以精警的筆墨,深刻揭示了人類的某種普遍弱點,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首詩由于它的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在莎翁全部十四行詩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上一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一二三》賞析|原文|譯解
下一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一二二》賞析|原文|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