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歸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虛。
麗譙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
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
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題解
《阮郎歸》這個詞牌,又名《醉桃源》、《碧桃春》,其名來源于古代神仙故事,適合寫凄苦的情感。
這首詞《花庵詞選》題為“旅況”,大約寫于秦觀被貶郴州之時,時間是在宋哲宗紹圣三年年末(1097年初)。郴州在今天湖南省的南部,比較偏僻,作者在郴州,和親朋好友許久都不能互通音問,非常苦悶,加上貶謫的痛苦又時時縈繞心中,夜不能寐。詞的內容是寫作者除夕之夜的心情,雖然時值佳節喜慶之日,而作者心中殊無半點歡愉,反而充滿時節如流、人生苦短的悲嘆。
【句解】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虛
在風雨交加之中,身處逆境的詞人迎來了除夕。這個時刻,家家都在歡慶新年的到來,而詞人卻困居在郴州貶所,煢煢孑立,百無聊賴。除夕到來,意味著又一年的春天開始了,第一場春雨似乎破除了一些嚴寒之氣,但是他所住的庭院中,又深又靜,空空蕩蕩的,沒有人跡,可以說一點人間的喜慶氣息都找不到。這場景有力地襯托了詩人的凄涼心境。
麗譙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
而在庭院之外,場景又如何呢?麗譙上吹來斷斷續續的角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愈加襯出長夜的凄苦。“麗譙”,出自《莊子·徐無鬼》,本來指高樓,后來指譙樓,即城門上的更鼓樓,這里是指郴州的譙樓。“小單于”,唐代有名的大角曲名,很多詩人都提到過,比如李益的《聽曉角》:“無數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這里秦觀是借用來指郴州城樓上傳來的畫角聲,并不一定是真正聽到城樓上在吹奏《小單于》。當然,不管什么樣的畫角聲,在詞人聽來都一樣令人哀傷,漫漫長夜,他要獨自度過。歡娛則嫌夜短,愁人方知夜長,心情歡悅的人,會覺得良夜只如一瞬,而愁苦的人卻感到寸陰若歲,如在油鍋上煎熬。作者既然孤苦伶仃地呆在郴州貶所,自然感覺長夜迢迢,沒有盡頭。而且,這個長夜還是“清”的,凄清得讓人發狂。在作者的妙筆下,整個除夕的黯淡被上闋的二十四個字勾畫得淋漓盡致。“徂”本來的意思就是走過,并沒有慢的意思,但用在這里,卻有一種時間流逝得很慢之感,襯出作者長夜難眠的心情。
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
遭貶謫的人碰上新年,自然格外懷念故鄉,如果能做一場美夢,夢見家鄉的親人,也算是有點慰籍。然而長夜凄清,城樓上角聲嗚咽,好像在時時提醒他所處的環境,讓他明白自己孤獨地旅居在郴州。在這種情況下,連夢回故鄉的美夢也不能得逞,時時被打斷,愈加感到凄涼。“崢嶸歲又除”一句,正面點出這首詞的寫作時間是在除夕。“崢嶸”是崎嶇不平坦的意思,用來比喻歲月的艱難;“歲又除”則透露出作者感到時光煎迫,苦難的一年總算過去了,但新的一年仍然毫無希望。
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結尾兩句可謂點睛之筆,將詞人的悲苦層層推進,達到了高潮極致。古人認為大雁可以傳送書信,但是傳說中大雁南下的終點是衡陽,因為衡陽以南濕熱難熬,大雁也不愿涉足。郴州的位置比衡陽還要南,連大雁都不會飛到。作者借用這個傳說,表達自己被貶到蠻荒之地的痛苦。他痛苦地意識到,這個地方非常荒遠,連大雁也不可能會來傳書,自己要和家鄉斷絕聯系了。接不到書信,當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實際上當時靠郵驛來傳信,郴州也有郵驛,不會接不到書信。但這種夸張的修辭手法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心情的沉痛。
評解
秦觀擅長寫離情別恨,清代學者馮煦《蒿庵論詞》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這首詞正可以當得上“傷心”二字。這首小令音律非常諧和,瑯瑯上口,而表達的感情極為沉痛,尤其是最后兩句,真是一唱三嘆。前人曾經評價南唐后主李煜的詞為“粗服亂頭,不掩國色”,是“天籟”之音,而秦觀這首詞差不多也達到了這種境界,語言樸素如同日常口語,毫不雕琢,天然渾成,卻又意蘊深遠。整首詞語句淺淡,而有不盡的悲恨凝結其中,堪稱婉約正宗,當行本色。這樣的優秀作品,本身傳達的意蘊已足以打動讀者,不一定非得去追究它有什么具體背景才能體會到它的佳處。
“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這兩句讀來何其沉痛!作者另一首《阮郎歸》(瀟湘門外水平鋪)也寫于被貶郴州之時,時間是在紹圣三年秋(1096),其詞曰:“瀟湘門外水平鋪,月寒征棹孤。紅妝飲罷少踟躕,有人偷向隅。揮玉筯,灑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盡道斷腸初,那堪腸已無。”其結尾兩句想像甚奇特:別人的傷心還只是在腸中打轉,而她卻傷心得連腸子都沒有了,可謂達到了悲傷的極致。這兩句句式、修辭手法與“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極為相近。
比它們更早,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同樣詞牌的一首詞已使用了類似手法,那首《阮郎歸》是這樣寫的:“舊香殘粉似當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猶有數行書,秋來書更疏。衾鳳冷,枕鴛孤,愁腸待酒舒。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晏幾道這首詞也是感嘆接不到書信的孤獨,最后兩句警句的句式結構與秦觀的兩首詞很相似,都是設定一個可以勉強接受的條件,而轉折處卻感嘆,連這個最低的條件也不可得。另外,它們的韻也都是古代韻書中的魚部韻,都使用了“初”、“孤”、“無”等韻腳,讀起來也有點容易相混。秦觀和晏幾道的詞風前人一直認為是最相近的,兩人均為婉約詞名家,并且他們兩個人可說是宋代詞人中最擅長抒寫哀苦的,難怪評論家常把他們相提并論。說到兩人的差異,晏幾道還是側重在離愁別恨,感慨比較表面化,而秦觀詞中對世事、對人生的慨嘆要來得更深刻、更沉痛。
上一篇:《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賞析、名句解讀、寫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鑒賞
下一篇:《踏莎行·霧失樓臺》賞析、名句解讀、寫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