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亂,鶯聲碎。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
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鷺同飛蓋。
攜手處,今誰在?
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題解
此詞寫作時間、地點,一向有不同說法。一種認為是貶謫郴州途中作于衡陽,但是此詞寫的是春景,秦觀到達郴州的時間是紹圣三年(1096)的歲末,那么經過衡陽時應當為秋天。另一種說法,據宋曾敏行《獨醒雜志》,秦觀被貶謫藤州,心里很不快樂,路過衡陽的時候,衡陽知府孔毅甫盛情款待他。一天,他們在郡齋喝酒,秦觀作了這首《千秋歲》詞,孔毅甫讀到“鏡里朱顏改”這句,大為驚訝,問道:“少游,你正當盛年,為何作此悲語?”于是步其韻和了一首以慰解。秦觀住了幾天,告別孔毅甫,孔毅甫把他送到郊外,又百般勸解,歸來后對親近的人說:“少游氣貌,和平時大不一樣,恐怕不久于世。”不久,秦觀果然就去世了。這段記載很生動,由此事與秦觀之死相聯系推測,所謂“謫古藤”實指秦觀由雷州貶所放歸,途中卒于藤州,但秦觀由雷州出發是在元符三年(1100)七月,八月至藤州,時間亦不合。另一種說法比較可靠,這首詞應該是秦觀貶謫處州時所作,時間是紹圣二年(1095)春天。因詞中有“花影亂,鶯聲碎”之句,后人慕之,建“鶯花亭”以紀念,如陸游詩:“沙上春風柳十圍,綠蔭依舊語黃鸝。故應留與行人恨,不見秦郎半醉時。”
此詞抒發作者春日的離情別恨,以及對昔時盛會的無比懷念之情,是一首十分感人的佳作。詞的意境悲愴,有別于秦觀一貫的柔美婉曲詞風,有人便認為這是他的詞讖。
【句解】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
“水邊沙外”,點明地點;“城郭春寒退”,說明是春天逐漸回暖的時節;“花影亂”,說明春花非常繁盛,春意已非常濃厚了。這個“亂”字用得非常好,白居易詩里面曾說“亂花漸欲迷人眼”,只有春花非常繁盛,才會產生這種讓人目不暇給的繚亂之感;另一方面,這個“亂”字又雙關暗示作者心情之亂。“鶯聲碎”的“碎”字也非常傳神,說明鶯聲處處,清脆盈耳;同時,這個“碎”字也象征著作者迷亂而破碎的心靈。這兩句將春天草長鶯飛的盛況描寫得栩栩如生,同時又暗示著與這繁華春景不甚相合的作者的煩亂心緒。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作者被貶謫遠方,身世飄零,不再有飲酒看花的興致,疏遠了酒盞;而且自從離別后,一個人孤獨地過日子,心情悒郁,懨懨瘦損,衣帶都因此變得寬松了。這句化自《古詩十九首》:“相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人不見”表明詞人在等待著什么人,但是這個人遲遲不來,只剩下詞人和碧云暮色空自相對。這兩句也來自前人的詩,南朝江淹《擬休上人怨別》:“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本詞化用江淹詩句,然而等待的“佳人”到底是什么人,卻很難說得分明。由這幾句也可以看出,作者善于化用前人詩句,而又不露斧鑿痕跡。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
與上闋描寫眼前處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下闋開始回溯往事。“西池會”是對往日在西池宴集的回憶。所謂“西池”,即金明池,是汴京城西很有名的池子,當時王公大臣們都喜歡在那里游玩集會,元祐七年(1092)的上巳節(三月初三),宋哲宗下詔賜給館閣官員花酒,秦觀在被賜之列。不久館閣官員們趁三月中澣日(中旬的休假日)游金明池、瓊林苑,又會于國夫人園,與會者共有二十六人,秦觀也在其中。在這里,詞人懷念起那次佳會的盛況,感慨不已,可見西池之會在他心中留下了何等難以磨滅的印象,他為此而得意,在作品中不止一次提及。“鹓鷺同飛蓋”是寫同行者排列游園的盛況。“鹓鷺”代指朝廷百官,據《隋書·音樂志》:“懷黃綰白,鷺成行。”意思是朝官的行列如飛行的鹓鳥、鷺鳥隊列那樣整齊有序。“飛蓋”形容車輛行駛疾速,語出曹植《公宴詩》:“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如此盛大的場景已成夢幻煙云,當年那些攜手同游的同事大部分被貶謫到了遠方,所謂勝地不常,盛筵難再。“今誰在”三個字,寫出了作者心中無限懷舊的凄愴。
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古人常用“日”來比喻皇帝,“日邊”就是在皇帝身邊,也就是在朝中為官的意思。詞人對將他貶謫遠方的宋哲宗曾經抱著很大的希望,認為皇帝有可能召他回京,官復原職。他開始還滿懷希望,但是日久天長,漸漸朱顏變換,人都老了,回京的美夢逐漸斷絕。用政治前途和生理年齡的衰老的交替敘述來反復抒發自己不得志的主題,可謂一唱三嘆。最后兩句是整首詞的高潮,“春去也”感嘆春天的消逝,但像是散文句式。“也”是感嘆詞,相當于現在語體文的“啊”。在詞中突然出現這么一句散體感嘆句,顯得非常突兀,由感情發抒的角度來看,效果非常強烈。“飛紅萬點愁如海”,春花凋零,到處飄灑,減卻了春光,導致詞人產生了如海一般的悲愁。春歸難覓,時節更替,固然能引起詞人的悲愁,但導致如海的愁怨的,肯定還有別的原因,尋繹起來,自然是作者胸中漫溢的被貶謫的愁怨了。把悲愁比作浩瀚無垠的大海,非常生新,道前人所未道。
評解
這首詞是秦觀的名作,上闋寫當時場景,通過春光的明媚抒發離人之思;下闋回憶往昔在京城的盛況,昔日的美好都已風流云散,今非昔比,怎不讓人腸斷。詞表面寫惜春之情,實際上也是感嘆貶謫之痛和身世之悲,最后以“愁如海”作結,纏綿悱惻,催人淚下,不愧為一篇享譽千古的名作。據說這首詞在當時就廣為傳誦,有人聽到后慨嘆說:“秦七必不久于世,豈有‘愁如海’而可存乎?”其實這并不是什么詞讖,詞人長期處于那種顛沛流離的生活和精神痛苦中,焉能長壽?
上一篇:《望海潮·梅英疏淡》賞析、名句解讀、寫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鑒賞
下一篇:《好事近·夢中作》賞析、名句解讀、寫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