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詩意納萬象 胸懷無涯感春秋
——讀白瑋先生《硯耕塘詩稿》
◎劉珊珊
讀過白瑋先生的古體詩集《硯耕塘詩稿》已有月余,卻遲遲沒有落筆,只因詩稿題材廣博,風骨俊朗,感人悟物境界豁達深遠,用詞酌句清麗雅致、情感深婉,唯恐自己才疏之質(zhì),有損先生宏大之作。然而,每每讀起,欲罷不能,反復吟誦,慨嘆萬千、受益良多。慕先生之才情,佩先生之心性,感先生之道義,體先生之覺思,心內(nèi)澎湃,溢欲言表,才無法不惴惴而抒小意。
《硯耕塘詩稿》可以說,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古樸的裝幀,每冊首篇的書法詮釋,似乎還未入詩,便已嗅到了文韻墨香。先生深諳中國傳統(tǒng)文化,300余篇詩文以宮、商、角、徵、羽劃分,溯五聲之源,究五音之色,配以四季、五方、五行之說。正如他在自序中提到:“詩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風格氣質(zhì)亦如五聲之性各不同……故依宮商角徵羽之行,為詩作分門別類,當屬情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說:“像藝術(shù)一樣,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來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變動不居的。詩并不能把這漠無邊際的混整體抄襲過來,或是像柏拉圖所說的‘模仿’過來。詩對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創(chuàng)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潤滲透。”我想,這里講述了兩層含義,詩浸潤了詩人的情感與品性,同時,是詩人對于人生世相的洞見、剪裁和創(chuàng)造。在《硯耕塘詩稿》中,我們無疑讀到了先生廣闊而豐厚的生活經(jīng)歷與文雅、放達的人生姿態(tài)和情懷。
詩意人生
“詩言志”,詩歌是表達人的內(nèi)心情感的。然而,情感從何處而來?“生活是藝術(shù)所以生長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與情感必須在它的底層蔓延自己的根須。”(艾青)白瑋先生的詩作源于生活,且將詩情、詩意融于生活。他的詩中充滿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點滴描述,對過去的追思記憶,對玩石、酌酒、品茗、賦詩等個人喜好的評點,對遍訪名山大川的游歷感悟,對家人的親情,對朋友、同事的友愛,甚至是對于寵物的關(guān)懷……生活中的一切,萬象包羅,都成為先生詩歌的題材,都能激發(fā)先生內(nèi)心的情愫,真正做到了無一事不可入詩。同時,《詩稿》中的語句也將這些寫“入”的情景、事物,描摹、書畫而“出”。在這一“入”一“出”間,以詩為媒介,將生活躍然紙上,如現(xiàn)眼前,也顯示出一種無窮的且意味深長的美。
詩稿中先生寫真求實,追求傳神的藝術(shù)境界。作品《少年生活素描》中寫道:“好親不如近鄰在,互相扶持愛不悔。樓上送米熱餃子,常去對門喝喝水。鑰匙放在鄰居家,上學放學自己回。……一樓風趣莊老伯,種花種草種玫瑰。隔著籬笆嘮家常,好與家父斗斗嘴。摯愛親朋李耀順,刷漿油漆一回回。身手敏捷賽飛猱,酒量不大每每醉。二樓慈祥楊大娘,快人快語刀子嘴。幫助帶大白穎妹,四朵金花挑門楣。”先生以白描的手法,抓住每位鄰居的特征,使人物栩栩如生;用樸素、練達的文字真實再現(xiàn)了鄰里間日常的生活情態(tài),具有非常強烈的畫面感。詩篇全文使讀者仿佛置身于那時那地,穿行于當年的叔伯鄰里之間,音容在側(cè)。
對于至親,先生更是不吝筆墨,從祖輩至兒侄,將血脈傳承的點滴生活也注入筆端,文詞時而如水般純凈柔潤,時而如火般濃烈激昂,句句愛溢,字字情深。《宮聲篇》里收錄《敬外祖父》《敬外祖母》《大舅七十華誕感懷》等14首親情詩;《商聲篇》里收錄《緬懷父親》《愛媽媽》等16首歌詠父母的詩作;《角聲篇》里收錄《賀愛妻麗云四十九壽誕》《示兒》等13首贈予妻兒妹侄的詩作。其中,先生對于父親的“如涓思念”,催人淚下。“最是生死兩相隔,駕鶴西游歸無期”;“睹物猶想天倫樂,思人那堪寸斷腸”;“捶胸無淚驚天宇,頓足有聲動琴臺。檀香三支肝膽碎,淡菊兩束用心裁。舊家故舍人安在,聲聲叩門聲聲哀。”(《父親十年祭八首》)在《緬懷父親》中,先生哀陳了十個最傷痛、最是懷念父親的時刻,卻將“一切埋心里”,誓言要“堅強去生活”,悲慟與堅忍同現(xiàn)其中,以告慰父親。詩稿中,先生以“風之縷”“雨之滴”“山之隅”“海之汐”“雨中傘”“御寒衣”“開山斧”“拓荒犁”(《母愛》)等60個比喻來謳歌母愛之偉大、綿長,無所期與“不言報”,真情感天動地,一顆赤子之心,令人贊嘆不已。
再者如《瓷都印象》《古玩市場》《郊行》《在路上》《放生記》《月夜獨坐》《黃土高原紀行》等尋常之事,如呼如吸般自然地流于紙上,一一呈現(xiàn)在詩中。“收藏樂趣非收藏,摩肩接踵逛市場。沙里淘金靠運氣,撥云見日憑眼光。把玩陳設皆成趣,學者百姓任徜徉。撫今追昔樂無際,縱橫五千好時光(《古玩市場》)。”先生把興趣融入生活,將生活又融入詩意。胡風曾說:“詩歌是發(fā)自作者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義者才能夠成為藝術(shù)至上主義者。”對于真正的詩人來說,生活與藝術(shù)是統(tǒng)一的,詩歌的情緒蘊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這一理論也正與先生之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詩稿》后記中尾句也如是說:“如果熱愛生活,人人都可以成為詩人。”
無涯胸懷
世人常云:有涯滄海,無涯胸懷。
詩歌是屬于“情動于心而行于言”(《毛詩大序》)的藝術(shù)。“它是一個偉大心靈和偉大胸襟的想象,它用圖畫般的明確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創(chuàng)造觀念和形象,顯示出人類的最深刻、最普通的旨趣。”(黑格爾《美學》)詩歌以語言文字的物化形態(tài)荷載著詩人的心靈世界,是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精神境界的展示。在白瑋先生的詩稿里,領(lǐng)略到的不單單是詩描生活、詩憶歷史,更多的是詩抒胸懷、詩吟情意、詩歌使命、詩蘊禪趣,一句一行皆是包藏寰宇,吞吐天地之情懷。這情懷,也漫溢在他的生活與工作中,感染著周圍的人與事,感染著讀者,無邊無垠。
先生之念時刻心系國家與民族。如《拜謁魯藝舊址四首》《慶國慶》《南獄印象》《詩賀建國六十年》《庚寅新年》《泰州梅蘭芳紀念館紀念》《屈原恨》等詩篇,無論是直敘胸臆,還是懷古抒情,先生一顆赤誠之心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感謝父母恩,身懷寸草心。忠義報祖國,孝悌饋親人。小兒漸長大,俯首為人民。國盛家業(yè)興,年年逢大運。”在《庚寅新年》中,先生述說著對家國父母的情意及對祖國昌盛的祝愿。“巴蜀罹難天地傾,血脈相牽同胞情。以沫相濡經(jīng)風雨,共筑大愛寫蒼生(《國殤四首寄哲明教授》)。”詩里飽含對同胞的悲憫,對人民的大愛。“斯人一如梅蘭頌,凌霜傲骨真英雄。貴妃醉酒亡國淚,梨園不了先生情(《泰州梅蘭芳紀念館紀念》)。”先生筆下雖寫梅蘭芳,卻是以心同感其情,敬服其義。
先生之心崇尚文化,亦崇尚自然。《詩稿》中,先生寫過許多臨古地,思古人,憶陳事,體文化,抒己志的詩篇,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郁,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心志、以古鑒今之目的,此類詩作也是我最喜歡的。“饕餮巨制方鼎尊,殷墟王陵湮小屯。扶犁侯村耕黍麥,卜辭揭示上古真。洹水北流不曾斷,一脈文字萬代存。”在《殷墟懷古》中,先生抒發(fā)了對中華文化及遠祖先賢智慧的贊嘆。“魏晉遺韻在標新,鵝池一飛敢入云。九曲流觴成大雅,二王書罷皆望塵。太宗生死蘭亭序,百姓朝夕蘭亭魂。對酒當歌花落去,唯有羲之曠古今。”《訪紹興蘭亭偶拾》里,先生登臨蘭亭感懷“書圣”父子之成就曠古絕今。在《讀三國》《再讀三國》及《荊州行》三篇中,先生將“睿智三國仔細讀”,再憶“把劍說天下,煮酒論英雄”的時代重塑,字里行間追懷古人,卻處處顯出豪情萬丈。“天波府里心難平,如嘶戰(zhàn)騎旌旗風。楊門忠烈成大義,太君笑傲敢出征。紅顏一怒驚天地,男兒百戰(zhàn)赴死生。英雄長眠莫驚擾,崇敬于心步屐輕。”《憑吊天波府》更是抒寫了先生對楊家一門忠烈的歌頌與敬佩。
“登山則情滿與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陸機《文賦》)。”《角聲篇》和《徵聲篇》里收錄了許多先生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詩作,寄懷山水,“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驅(qū)車羊湖溝,大地呈錦繡。秋山任點染,綠水恣意流。小橋抒胸臆,曠野去憂愁。楓丹醉遼闊,飄零亦風流。志同相扶持,道合是朋友。美景入畫幅,豪情釋杯酒。鐘情萬里路,相約再聚首”(《本溪羊湖溝畫家村楓丹攝影紀行》);“金頂佛光常佇立,路遇頑猴少留連。春風沉醉寄廣宇,山河入懷賽酒仙”(《峨眉山》)等詩作,既有先生對自然景觀之贊美,亦有先生的豪爽灑脫之性情融入其中。長篇詠物詩《候鳥》中寫道:“候鳥是希望,永遠在前方。候鳥是我?guī)煟瑘?zhí)著不迷茫。我為候鳥歌,我為候鳥狂。大野天地間,主旨是飛翔。”古人作詩必會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獨特的審美景觀,展現(xiàn)其與眾不同的風采,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之于“皓月美酒”。先生則以對候鳥(另有胡楊等)的稱頌,表達自己熱愛自由,曠達奔放、搏激向上的情志。
先生之情及親故及家園。親情的詩作之前以談及,這里說說友情。《詩稿》中賀壽、賀婚、贈友、送別、悼念之詩頗多,或喜或悲,不一而足。如“小巷燈稀聞酒香,宮二家傳炒雞忙。鳳雛美味在德州,炊餅好吃非景陽。推杯深結(jié)天地情,換盞敢效劉關(guān)張。趣味相投真兄弟,矢志男兒走四方”(《贈呂樂》);“秋深十月中,痛哭失張明。蒼天少悲憫,淚眼向伶仃。謙謙書卷氣,朗朗君子風。寬厚為人表,勤勉自躬行。秦晉修好合,夜雨結(jié)秋燈。此去不回首,音容入夢中。生死由天地,銘記兄弟情”(《悼張明》)。無論是情比桃園結(jié)義,還是生死相隔的感念,都是先生對親朋故友的濃情厚誼,感染肺腑。
《故鄉(xiāng)行十二首》中有云:“歷久不能改,生死齊魯根”“游子千里外,思鄉(xiāng)日日心”“兄弟重聚首,感天動地心”“千杯難一醉,月瀲聽鄉(xiāng)音”“滄海桑田事,不改是血親”。先生的家鄉(xiāng)有著故水溪邊柳,有著“塞外雪迎春”,有著化不開的親情,有著吹不散的鄉(xiāng)魂,拳拳之心,銘刻此生。
先生之趣在茶、在石、在禪、在詩。先生愛好、趣味許多,品格、修為、思慮也多融于其中。品先生之詩,自然可見先生心性淡樸、善思、豪爽、禪悟。“茫茫人海里,何以能識君。茗茶存知己,論詩見精神。”《寬坐茶詠七首·識君》一首,讓人頗覺似“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感。在《石之銘》中,先生寫道:“我為石愜意,我為石一往。我以石為師,我尊石為上。石嵌我生活,相伴日夜長。石融我生命,相敬到天荒。”先生與石有緣、與石有情,融石如骨血,體味石中之真意。“禪音了無影,心曲不須彈”(《禪韻五首·心曲》);“超然三界外,咸做自由人”(《與明月茶聚七首·童趣憶》);“超然物我外,禪茶日日心”(《贈陳文南》)。先生之詩禪韻于文,處處有禪機,詩入化境、物我相合,可靜品,可深思,可頓悟。說到論詩,先生寫道:“何以煉詩文,濃淡貴尚真。虛華不入眼,我手寫我心”(《與學仲談詩五首》);“好詩不須作,源自心頭來。點染皆成趣,閎韻入襟懷”(《閎韻》)。我想,其詩作的境界可隨心而生,隨意而走,流暢自由,渾然天成。正如先生在《后記》中說的:“寫詩是一件很自我的體驗……詩是一種情緒,是一種感受,是一種體驗,是一種投入,是一種升華,是一種超越。總之,讀詩可以凈化心靈,寫詩可以裝點心境,論詩可以陶冶情操。詩可以讓人超乎尋常,是可以讓人一覽眾山。”
寫到這里,我不由自主地吟誦先生詩集中那些澎湃的詩句。于是,又拿起《硯耕塘詩稿》暢讀起來,細細體味字里行間的詩意雋永、寓意深情,辨思人生、陶冶性情。
最后,以一首小詞賀先生詩稿結(jié)集出版:
破陣子·讀白瑋先生《硯耕塘詩稿》
五音宮羽新奏,三百墨韻奇生。半展絹帛拈花語,遍踏山河攜筆行。風雅頌今聲。
莫言書生意氣,仗劍可取功名。錦繡文章今古事,胸懷天下春秋情。句里見升平。
上一篇:曹慶新《五聲寄情志 化境悟禪機——讀白瑋先生《硯耕塘詩稿》》
下一篇:張鳳羽《厚積薄發(fā)載大道 盡情謳歌真善美——讀白瑋教授詩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