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先生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并不覺得看書的目的是為了寫書評或者是為書作介紹,他們有著一種業余消遣者的從容。這些人在看書的時候,總是會不慌不忙瀏覽,當他們看到精致的時候,就會隨手在書的空白之處標注上幾個字。相比較那些為讀書而讀書的人而言,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讀者,如果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能夠將錢先生讀書的技巧合理運用的話,就能真正地進入一個智者的心靈之中,進入一個真正的人文世界。
錢先生是一個真正懂得讀書的人,他博覽群書,但是卻從沒有被浩瀚書海淹沒。不僅如此,錢先生還在書海之中懂得不斷的汲取營養,用自己的精神鑄造出了一座巍峨的文化昆侖。在錢先生看來,書本滋養了他的靈魂,只有人與書真正交融了,才能使他的人生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讀書要講究技法,在這一方面錢先生頗有心得。錢先生將自己讀書的心得總結為兩種,即“冷”讀和“熱”讀。“熱”讀即快讀,在這一點上,他與我國的古代詩人陶淵明不謀而合,陶淵明讀書追求的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快讀就是這個意思。而“冷”讀的解釋則是慢讀,要求一字一句,慢慢琢磨,用心讀。讀書有的時候并不局限于篇章和字句,我們需要用一雙慧眼來挖掘字里行間所蘊藏的真正含義。只有明白了這亙古不變的道理,才能面對一個陡然開闊的文字世界。
錢先生對于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是這樣解釋的: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就像是杜甫《漫成》中“讀書難字過”一樣,而陶淵明的“疑義相與析”就好像杜甫《春日懷李白》的“重與細論文”一樣。培根論讀書時曾提到,“書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圇吞者,亦有須咀嚼而消納者”,意思就是讀書應該有一定的方法,有陶淵明一樣的略讀,也要有杜甫一樣的精讀。
錢先生以杜詩注陶淵明不同的說法,以詩證文,行文之中風趣活潑,同時也似乎在傳達著另外一種意思:“瞧!這些大詩人都是心心相通的!”
讀書,其實是在讀人生。書籍,其實是整個人類的記憶。人們尚在茹毛飲血的年代里,就已經懂得了結繩記事和以圖記事。正是這種強烈的想要保留經驗的愿望,讓整個人類成了一個智慧的種族。文字出現了,書籍出現了,以文字所記載的事例便成為各種豐富經驗的人生總結。
我們從小就開始識字,識字之后便是讀書。倘若我們的世界里沒有書的話,那么我們的頭腦將會是一片空白。倘若我們從未讀過書的話,可能如今還在混沌未開的世界里徘徊。讀書,是讓幾千年來積淀的智慧流淌在我們血液里。
在筆者看來錢先生所說的“冷”讀和“熱”讀,其實都可以指導我們閱讀人生。“熱”讀人生,不能馬虎,要抓住人生的精髓和大意;“冷”讀人生不能求快,要逐字逐句地對待人生中的每一個點。“冷”讀和“熱”讀并不是機械地閱讀,如果一個人能夠把這兩種“讀”的方法運用得當的話,那么這樣的人也是真正讀懂人生的人。
關于“冷”和“熱”,錢先生還曾經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他引用了一個關于英法兩國人吃牛肉的例子進行了比較形象的說明,譬如說,法國人熱吃冷牛肉,英國人冷吃熱牛肉。法國人有激情,對面前的美味可以大快朵頤,吃得痛快淋漓。而英國人講究紳士風度,面對熱氣騰騰的牛肉,更要吃得慢條斯理,細細品味。倘若能夠掌握了“冷”與“熱”的秘訣,那么我們的人生視野就會變得越來越寬闊,思想也會變得越來越具有深度。
書本,并不是單純的幾頁紙。通讀書籍,更多的是通讀一種人生。讀書并非是簡單的翻頁動作,而是一種人生的閱讀,我們在讀人生,在讀先輩的人生,在讀作者的人生。每本書都有其精妙之處,每個人的人生也都應該有其精彩之處。當夜深人靜之時,當白日的喧囂嘈雜悠然退去之時,獨坐在書桌之前,拾起一本書籍,慢慢地品味其中的韻味,這也是一種享受人生的姿態。
上一篇:戲謔思辨,一個特殊的“文盲”
下一篇:賞文:冷、熱、精、粗均為人生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