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先生在賞文方面頗有研究,在他看來,一本書可以細細地把玩,也可以草草地翻閱。賞文的關鍵是要懂得消化內部的精華,就好像我們吃飯一樣,一定要懂得把內部的營養轉化成為自己的精神和血肉,這樣才算是真正地欣賞到了文章的精髓。
在錢先生看來,賞文不能一味地盲讀,要有一條捷徑把書讀到極致才行。其實在很早之前,前人們就對讀書賞文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譬如,朱熹曾經就說過:《論語》要冷看,《孟子》要熟讀。有些學者們因此提出了一些疑問,《論語》和《孟子》同樣都被稱為儒家經典,按照我們一般人的理解和認識,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論語》作為孔子的著作,按道理說是應該熟讀的,但朱熹為什么要對兩者采取不同的閱讀態度呢?
在錢先生看來,朱熹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對《論語》的解讀我們要字斟句酌,因為這本書微言大義,每一句話中都包含著極其深厚的哲理。所以,盡管《論語》的語言比較平實,但是仍需要慢慢品味。《孟子》的行文是以浩大的氣勢來取勝的,整個書讀起來就應該像滔滔江水一般,一瀉千里,這樣讓人讀起來才會朗朗上口,頗有氣勢。讀《孟子》的時候,思路要緊跟著作者,從整體上來領會全文的意思。所以,錢先生覺得朱熹的冷和熱是比較恰當的。熱,其實要注重速度,要一氣呵成。而冷,講究的是對一本書的整體把握。
錢先生曾經說過一個笑話,內容是陶淵明在《與子嚴書》里提到過“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意”,本意是說他的幾個兒子雖然不是同時出生,但要團結友愛,因為四海之內皆兄弟,更何況是親骨肉。后世的學究們卻穿鑿附會,猜測陶淵明有妻有妾,或者說他的妻子死后又續娶了一房,或者說他有兩個孿生的兒子,這真是可笑至極!倘若我們想要借此做學問的話,就需要進行考據,一絲不茍地冷讀了。
在錢先生看來,賞文需要一定的技巧。這技巧便是冷、熱、精、粗,相對應的每一種技巧都能欣賞到一種人生姿態。譬如,“熱”讀是調整讀書的速度,不僅要講究質量實現情感上的陶冶,更是要懂得抓住文章的關鍵找到最為透徹的感覺,所以有的文章需要“熱”讀。如對詩文的理解,就要從整體的意境和氣勢上來把握,這樣才能把握作者貫穿全文的情感和情緒,真正地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中國的詩歌追求的是一種境界,對于讀者來講很多詩歌往往還沒來得及領會就消失了。所以,賞文有時候也需要抓住機遇,這就好比是在欣賞懷素的書法一樣,在筆法的勾連和布局之中進行整體的欣賞。倘若十目一行,字字分析,只會拆碎了整個意境,因此而不得要領。
錢先生說的賞文,引申起來就好比是在欣賞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種獨特的品位,領悟到了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史書中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口若懸河的鄒忌以及胸有成竹的文同,我們在欣賞他們的文字時,其實何嘗不是在體會那些杰出人物留給我們的做人經驗呢?
人的一生是由無數個昨天、今天和明天構成的。昨天已成歷史,今天才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而明天則需要一個充滿向往的心情去探索。這樣的人生,更需要進行不斷地閱讀,就好像錢先生說的那樣,需要進行粗、精、冷、熱的閱讀。
現代人的生活實在是太忙了,許多人在這忙碌的世界里生活,手腳不停,頭腦也不停。有的時候甚至是連回回頭,看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都沒有時間。那些原本美麗而豐富的世界在我們的眼中成了一種黑白鏡像,我們根本沒有心情來欣賞世界所賦予我們的美好。
有一位哲學家曾經說:“單憑思想而不勞動,當然不能生活,但一生像機器一樣不停地轉,那更加沒有意義。”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那么緊張,人生總是需要留下一點時間來體味生活百味。所謂的欣賞,其實是讓人們用一種審美的心理和眼光,細致入微地觀賞和體味生活,解讀生活中的人與事物,感受視線以外的那份美好。
借用品讀文章的方法來品讀自己的人生,也許我們也會發現自己人生其實是很美麗的。人生如酒,或芳香,或濃烈,因為細心品嘗,才會感覺到醇厚;人活如畫,或明麗,或黯淡,因為用心欣賞,才會變得多姿多彩。
上一篇:讀文:“冷”讀與“熱”讀均是閱讀人生
下一篇:為文:消納精華,物化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