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諸人,每個人都有對事物的看法,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造就了我們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意見,或喜歡、或怨恨、或欣賞、或厭惡,對于事是如此,對于人也是如此。
讀《圍城》之前,或許對錢先生并不熟悉,讀了《圍城》之后,或許對他又有很多的意見。有人覺得他是愛掉書袋的老學究,也有人覺得他是世俗老式的清高者。那么,錢先生究竟是什么樣的人,這樣的問題或許只有讀過他的書的人才能回答出。
錢先生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寫過一本古文筆記體著作,名為《管錐編》。這本書問世之后,可以說是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交口稱贊。
有人驚嘆道:“其內容之淵博,思路之開闊,聯想之活潑,想象之奇特,實屬人類罕見。一個人的大腦怎么可能記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怎么可能將廣袤復雜的中西文化如此揮灑自如地連接和打通?”
柯靈對錢先生的《管錐編》也稱贊道:“散文也罷,小說也罷,共同的特點是玉想瓊思,宏觀博識,妙喻珠聯,警句泉涌,諧謔天生,涉筆成趣。這是一棵人生道旁歷盡春秋、枝繁葉茂的智慧樹,鐘靈毓秀,滿樹的玄想之花,心靈之果,任人隨喜觀賞,止息乘蔭。只要你不是閉目塞聽,深閉固拒,總會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在錢先生去世之后,有一位深愛錢先生文章的讀者在報紙上撰文紀念,標題便是《世界上唯一的錢鍾書走了》,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卻是代表了無數個讀者的心聲。錢先生有著驚人的淵博知識,更有著超人的睿智思想,這無與倫比的文化成就并不是簡單的幾個字就可以概括的。
凡是錢先生的朋友、同事或者學生,即使是僅僅只和錢先生交談過一次的人,他們也會對錢先生學問的廣博、思維的深刻以及悟性自嘆不如。錢先生的天資稟賦是很多人學不到的,他一直用自己的成就向世人們說明:勤奮,唯有勤奮,才是實現一個天才的真正條件。
據一些曾經在文學研究所工作的老人說,在大家還都很年輕的時候,錢先生就已經是比較有名的學者了。但即使如此,錢先生也沒有學者的悠閑做派,讀書的勁頭一點兒也不亞于那些考大學的學生。
當時,大家每次進入線裝書庫幾乎都會看到錢先生在那里看書,看書時他總是不離鉛筆和筆記本,不斷地翻檢書籍,不斷地抄錄、做筆記,即使身邊有人走過也不知不覺,真的是做到了旁若無人。
有時,錢先生還會向他們介紹各類古籍,告訴別人這些書的所在之處,冊冊如數家珍。文學研究所的圖書資源特別豐富,很多的圖書借閱卡上只有錢鍾書一個人的名字。據說他精讀每一部書都會進行反復的批點,有的甚至連天地兩頭和頁邊都寫滿了,絲毫看不到一點空的地方。
錢先生的夫人楊絳先生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錢先生撰著《管錐編》時,她為他整理、檢點筆記本,整整費了兩天工夫,裝了幾大麻袋。可見,錢先生對文學的態度之認真,對工作之勤奮。
錢先生是勤奮的,這也許便是他之所以能夠走在很多人前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錢先生看來,勤奮是一種自我的付出,付出一種努力,就會收獲相應的回報。而錢先生的回報,自然便是學識上的豐富和精神上的充實。他就像一個大魔術師,把原本排斥的東西經過自己思想的不斷雕琢,使之成為他最有利的東西。
從我們記事之初,便常被家人們督促著去做一些事情。如果你稍微遲疑一點的話,就會聽到他們說上幾句類似于“笨鳥先飛”或者“勤能補拙”的名言警句,不過也是當時的我們太過年幼,所以對這些話并沒有太深刻的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有言:“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可能這便是勤奮的道理吧。一個人成功是因為他勤奮,一個人失敗是因為他不勤奮。永無止息的進取態度,這便是一種智慧的象征。
錢先生的勤奮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進取態度,也是一種不可消退的斗志。倘若他不懂得進取,不懂得勤奮,那么后來的錢先生和方仲永便沒有任何的差別,不過是所處的時代不同罷了!勤奮是自身的一種修養,沒有志向的人是不會勤奮的,貪圖安逸的人是不會勤奮的,投機取巧的人也是不會勤奮的。
古人常言“有志者事競成”,這便是勤奮者能成功的道理。志向是驅動人前進的動力,倘若生活沒了斗志,滿心的打算不過是做一天的和尚敲一天的鐘,什么都不去干,也沒有去干的心思,這樣的人生還有什么指望呢?貪圖安逸的人是不會成功的,如果自己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想要變得勤奮起來,這顯然也是行不通的;再說投機取巧的人,人們常說聰明反被聰明誤,耍了小聰明,不肯下功夫,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未來更沒有什么指望了。
從錢先生的角度來看,勤奮便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最好態度。超凡的大腦容量,來源之一便是勤奮,這便是人生的一種修養!
上一篇:蔚為大觀,得益于自強的性格
下一篇:惜時如金,甘于寂寞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