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擬古(選一首)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獨完。
負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生不聞詩書,豈知有孔顏。
翛(xiāo)然[1]獨往來,榮辱未易關。
日暮鳥獸散,家在孤云端。
問答了不通,嘆息指屢彈[2]。
似言君貴人,草莽棲龍鸞[3]。
遺[4]我吉貝布[5],海風今歲寒。
【注釋】
[1]翛(xiāo)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
[2]指屢彈:嘆息時彈指作聲之狀。
[3]龍鸞:龍鳳,指東坡。
[4]遺:贈送。
[5]吉貝布:《崖州志》云:“吉貝,高僅數尺。殼內藏三四層,殼老房開,有綿吐出,白如雪,紡織為布,曰吉貝布。”
【譯文】
黎鄉山中有位山居黎人,形容枯瘦卻有健旺精神。一朝碰見他背著柴禾進城,他倒笑我這身讀書人的冠襟。想他平生不知詩書為何物,又哪里曉得孔子顏回的高論。他山里山外獨往獨來,從不把升沉榮辱縈繞于懷。紅日西沉,鳥獸也要歸宿,他的家還在那云端的山寨。試著跟他攀談可惜語言不通,他卻能彈指會意嘆息聲聲。似在問我:你這個中原人物,如何棲息在天涯草莽的深處?感念他怕我抵不住海風的寒氣,默然贈送我賣柴所換的吉貝布。
【解析】
這首詩為紹圣四年(1097)蘇軾寫于儋州,蘇軾時年六十二歲。蘇軾晚年寫了一百多篇和陶詩。其晚年的境遇和思想都很接近陶淵明,因而深好淵明的為人和詩作。他稱言:“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和陶詩每題在用韻和句數上都與陶詩相同,風格也相似。
為期兩年零十一個月的居儋時期,蘇軾居處簡陋,缺衣少食,生活困窘。這種形同罪人的最下層的社會生活為他提供了接近下層人民生活的機會,使他與當地黎漢族人民結下了深厚友情。本詩記錄了詩人與一個負薪(背柴)進城的黎山幽子(指住在深山的人)在街頭相遇、問詢的短暫的鏡頭。蘇軾從形貌、勞作、居住、神態等方面刻畫了一個純樸善良的黎族勞動者的形象。兩個人語言不通心相通。相遇時黎人“笑我儒衣冠”,問詢時“嘆息指屢彈”,分手時關心詩人冷暖,“遺我吉貝布”(用海南棉織的布),這一“笑”、一“彈”、一“遺”令詩人難以忘懷,他們之間的彼此關心、情感交流也是令我們感動的。
上一篇:蘇軾《和述吉冬日牡丹》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選一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