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吳充秀才書
【原文】
修頓首白①,先輩吳君足下:
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百言爾。非夫辭豐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勢②,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③,此好學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時,仕不足榮于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世之欲假譽以為重④,借力而后進者,奚取于修焉⑤?先輩學精文雄,其施于時,又非待修譽而為重、力而后進者也。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于謀道⑥,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⑦?
【注釋】
①修:此為歐陽修自指。頓首:磕頭;叩頭下拜(常用于書信、名帖中的敬辭)。
②沛(pèi)然:充盛貌;盛大的氣勢。不可御:不可阻擋之意。
③倀倀(chāng chāng):指無所適從的樣子。開之使前:開導他,使他前進。
④假譽:借著別人的稱贊,以造成名譽。
⑤奚:文言疑問代詞,相當于“胡”“何”。修:指歐陽修自己。
⑥責:求。得非:豈不是。謀道:求道。
⑦歟(yú):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
【譯文】
歐陽修頓首在先輩吳君足下,向您陳述:
此前我有幸接到吳君寄來的書信以及文章三篇,打開后我拜讀這些文章,感到其中浩浩然像有千言萬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來仔細一看,原來才幾百字啊。如果不是您的文辭豐厚、文意雄渾,具有如此浩然盛大而不可阻擋的氣勢,又如何能達到這種地步啊!然而您還是自我擔心沒有人開導而使自己有所提高,總是自感無所適從,您這都是好學自謙的話語。
我的才能不足以用在當世,官職不足以使后世感到榮耀,我對于他人的批評和贊譽也無足輕重,氣勢力量也不足以打動人。世人要想憑借別人的贊譽作為自重的依據,憑借別人的力量提攜引進的人,何必來擇取于我歐陽修呢?先輩學問精湛,文章雄厚雋永,這樣的實力都施用于當今,而這些又不是非要依靠我的贊譽而被推重的、依靠我的力量而被引進的,都是后進的人。然而您卻惠然下問,您這樣就像是在責求于我,豈不是急于謀求為文之道,以至于沒有閑暇時間選擇他人就問到我了嗎?
【原文】
夫學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于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①。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關于心,曰:“吾文士也,職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然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②,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③,荀卿蓋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④,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⑤。后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于軒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也,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
先輩之文浩乎沛然,可謂善矣。而又志于為道,猶自以為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⑥。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釋】
①溺:沉湎,沉溺。形容嗜好至極。
②大抵:大概,大都;表示總括一般的情況。
③皇皇:同“遑遑”。指匆忙,忙迫的樣子。不暇:沒有閑暇時間。
④子云:漢代揚雄,字子云。仲淹:隋末王通,字仲淹。
⑤強:勉強。
⑥孟、荀:這里指孟子和荀子。
【譯文】
大凡求學的人,一開始未嘗不是為了學求儒家的“道”,但是能到達“道”之境界的人很少啊。這不是“道”離人很遠,而是求學的人過于沉湎于其他方面了。因為作文章的語言,難以做到精細工巧而且令人喜歡,卻很容易使作者自己喜悅滿足。世上的求學者,往往沉湎于這種情況之中,文章一旦具有精細工巧之處,就說:“我的學問足夠了!”甚至拋棄一切事務而不再去關心任何事情,他會說:“我是文士,作文章是我的職業而已。”這就是之所以能達到“道”之境界的人很少的原因了。
從前孔子在年老時回歸魯國,他著寫“六經”,只用了幾年時間。然而讀《易經》時好像沒有《春秋》,讀《書經》時好像沒有《詩經》,可見他用功是何其之少,而達到的境地又何其之高呢?圣人的文章,雖然是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然而大抵還是能從“道”中有所收獲的,文章也就不難依靠自己達到佳妙之處了。所以孟子一生棲遑奔波,只顧忙于追求“道”而沒有時間去著書立說,荀子大概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時間著述文章留下著作。像漢代揚雄、隋末王通二人勉強模仿別人的語言,完成了著書立說的志向,這就是“道”未充足而勉強去發言著說的例子。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著作流傳下來,認為所要學習的僅是表面的文采罷了,所以越是用力學習文章的文采、越是勤勉地學習文章的技巧,反而越是寫不好文章。這就是您信中所說的“終日不出書房之門,而不能使文章縱橫馳騁,揮灑如意”的原因了,也就是所說的學“道”不足啊。如果“道”已經充足,作文章就會自由馳騁于天地之間的廣大,沉游于淵泉之深,也是能夠無所不到了。
先輩的文章,氣勢浩蕩盛大,可以說是已經很好了。但依然有志于追求“道”,還自謙認為不夠廣大,如果這樣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界是不難達到的。我學習“道”但未能達到最高境界,不過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悅滿足而使自己停滯不前,因為身邊有像您這樣堅持求“道”不止的人,而且還用這種精神對我的少許進步加以勉勵,所以我實在是萬分有幸!萬分有幸啊!歐陽修敬上告白。
【賞析】
這是一封借回復秀才吳充而談論文學理論的書信。在答信中,歐陽修闡明了自己對“文”與“道”之間必不可少的關系所發表基本觀點。
首先贊譽了吳充行文境界開闊、氣勢充沛以及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吳充比歐陽修年輕,但歐陽修稱吳充為“先輩吳君足下”,是以示謙虛,同時也反映了他對吳充的推重。歐陽修真誠地贊譽了吳充行文的氣勢,然而能夠寫出如此“辭豐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勢”好文章的人卻不滿足于現狀,依舊虔誠地請教他人,這是多么謙虛的求學態度啊!對如此謙虛好學之人,他由衷敬佩,當然不能不給予引導,或者是言之為“愿意欣然交流”了。
接下來連用四個“不足”排比句,介紹了自己的文學常態,也揭露了當時存在的“假譽以為重,借力而后進者”不良現象。這樣既批評了那種不學無術、企圖借助外力沽名釣譽的世相,同時也贊譽了吳充非同流俗的高貴品質。然后又分析闡述了“文”與“道”的內在關系,側重強調學者為文要加強道德修養,反對“棄百事不關于心”“終日不出于軒序”的傾向,提出了文人絕對不可“閉門造車”的寫作態度。歐陽修先后以孔子“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又以孟子、荀子為例,總結說明了“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的道理。接下來,又列舉了西漢的揚雄、隋代的王通因“道不足”而勉強為文的“反面”事例。通過一正一反的實例,更有力地論證了“道為本、文為末”的文學思想。
最后圍繞求學問道發表言論,呼應前文。贊譽吳充“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實際上也是在肯定文中所闡述的“求道而不止,方能達到最高境界”的觀點。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歐陽修謙虛好學的品質和獎掖后進的熱誠態度,表達了作者要以吳充謙遜向上的精神自勉,永遠做一個求道不止的人。
全文注重論題集中,語言明白暢達,字里行間無不流露遒勁有力的氣勢,給人以明晰通透的啟示。
上一篇:歐陽修《百子坑賽龍》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答楊辟喜雨長句》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