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坑賽龍①
【原文】
嗟龍之智誰可拘,出入變化何須臾②。
壇平樹古潭水黑③,沉沉影響疑有無④。
四山云霧忽晝合,瞥起直上拏空虛⑤。
龜魚帶去半空落,雷電走先后驅⑥。
傾崖倒澗聊一戲,頃刻萬物皆涵濡⑦。
青天卻掃萬里靜,但見綠野如云敷⑧。
明朝老農拜潭側,鼓聲坎坎鳴山隅⑨。
野巫醉飽廟門闔,狼藉烏鳥爭殘余⑩。
【注釋】
①百子坑:也叫柏子潭,在滁州西南三里,旁有柏子廟,是當地用來祈雨之所。
②嗟(jiē):文言嘆詞,表嘆息,嗟嘆。拘:限制,束縛。須臾(yú):片刻之間。
③壇:這里指求雨臺。潭水黑:指潭水深綠。
④沉沉:潛伏。疑有無:疑惑而不知道有沒有。
⑤拏(ná):意為“執取”,凌空,向空中騰起之意;牽引。空虛:這里指云霧。
⑥(hōng):形容車聲、雷鳴等巨大的聲音。先后驅:指雷電連接不斷,仿佛互相驅逐。
⑦涵濡(hán rú):滋潤;沉浸。
⑧敷(fū):鋪開。
⑨坎坎(kǎn):形容鼓的聲音。山隅(yú):山的一角,山腳。
⑩殘余:這里指巫師吃剩下的謝神食物。
【譯文】
可嘆那神龍的靈智誰能束縛,來去自由,出神入化只在轉眼之間。
祭壇平坦寬闊,古木蒼蒼,潭水幽暗深綠,水面沉沉,里面沒有身影動靜,讓人疑惑潭水之中有沒有神龍。
四周的山頂云霧繚繞,突然間聚攏在一起,只見神龍騰空而起,直沖上天空牽引云霧溟縈。
潭水中的龜、魚被神龍的騰起之勢卷上高空,又紛紛墜落,隨后交替而來的是閃電,伴隨著雷聲隆隆。
只見大雨好像從山崖傾倒下來一般,頃刻之間大地雨水充足,萬物都得到了滋潤濡養,這正是神龍聊且一顯神通。
雨過天晴之后,天空就像灑掃過一般,萬里平靜,只見綠色的原野,如同云錦鋪成。
明天早晨,老農們就會到柏子潭旁祭拜,那時候,歡快的鼓聲咚咚鳴響,回蕩在山谷之中。
鄉野間的巫師酒醉肉飽之后,回到廟中關緊廟門,此刻的廟門之外一片凌亂,烏鴉鳥雀亂飛,爭奪被人吃剩下的祭供。
【賞析】
這首詩約作于慶歷七年(1047年)歐陽修在滁州為太守時。傳說當年歐陽修在此任職期間,曾遇到大旱,因此他決定設壇為民祈雨。但不知是心誠感動了天地,還是事有偶合,這一求果然不久以后迎來了大雨降臨,而且是頃刻間雨量充沛,不能不說是神奇。于是歐陽修作了這首詩,以記錄此事。
百子坑也叫柏子潭,在滁州西南,潭水旁有一座柏子廟,是當地用來祭神祈雨的場所。這一年春耕之前大旱,看到百姓無法耕田,歐陽修心里更是焦急,于是決定同當地百姓一道設壇求雨。
也許是求雨心切的幻想吧,也許是真的求雨立時成功,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無須去考證,只需了解這首詩的氣勢,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一位太守,是如何急民之所急的可貴精神。而神龍之神,也足以令人敬畏。剛剛還是潭水沉沉,毫無動靜,詩人腦海中忽然幻化出烏云四合,神龍騰空,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頃刻間又雨過天晴,呈現出一派綠野如云錦的景象。此情此景,令人眼前無比震撼,而震撼之余,留給讀者更多的則是對于當時社會的思考。
結尾句“明朝老農拜潭側,鼓聲坎坎鳴山隅”,將民間祈雨成功、萬眾歡欣鼓舞的場面描寫得活靈活現,表達了詩人關心民間疾苦,以及與民同樂、愛民如子的偉大情懷。
上一篇:歐陽修《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