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注釋
①天姥,山名,為越州名山,在今浙江嵊州東,天臺縣西北。
②瀛洲:傳說為海上三神山之一,在東海中,洲上多仙人,風俗似吳越。
③越:今浙江一帶。
④拔:超出。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臺縣西北。山上赤石屏列如城,狀似云霞,故名。赤
城棲霞,為天臺八景之一。
⑤天臺:山名,在今浙江天臺縣城北,是我國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
⑥此:指天姥山。傾:傾斜。天臺上在天姥山東南,故云“東南傾”。
⑦鏡湖:一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市南。
⑧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南,北流入州北界曰曹娥江,又北流入上虞市界,名上虞江。
⑨淥:一作“綠”。
⑩謝公:指謝靈運。謝家居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時,曾恣游山水,遍及附近一帶。
11、青云梯:謂山嶺高峻,上入青云。
12、半壁:半山腰。
13、天雞:《玄中記》:“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
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藝文類聚》卷九一引)
14、轉:一作“壑”。
15、殷:震動。
16、眎:戰栗。
17、澹澹:水波動蕩貌。
18、列缺:閃電。霹靂:驚雷。
19、洞天:道家稱仙人所居之地。
20、訇(hōng)然:大聲。
21、青冥:青天。
22、金銀臺:神仙居處。
23、云之君:指乘風云而降的仙人。
24、悸:驚動。
25、恍(huǎng):猛然。長嗟:長嘆。
26、覺:夢醒。
27、向來:剛才。煙霞:指夢中的仙境。
28、君:指東魯諸公。
29、白鹿:仙人所乘。
30、安能:怎能,豈能。摧眉:低頭。
賞析
開篇四句從瀛洲與天姥的對比談起。瀛洲是海上三座仙山之一,但那里煙波浩淼,遠離塵世,實在難以訪求,不如天姥山在云霞明滅之間,或可一游。接下來四句是 “越人語天姥” 的話,就是越人口中的天姥山的樣子。用五岳、赤城、天臺山襯托出天姥的雄偉。在描寫天姥的奇麗仙境之前,有兩層過渡。第一層是作者聽了越人的話后,就想夢游吳越,夢魂一夜間飛渡鏡湖到了剡溪;第二層是用謝靈運作過渡,他有一首 《登臨海嶠與從弟惠連》,詩中說: “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還期那可尋”。謝靈運又曾經為游山而專門改造了一種木屐,上山的時候將其前齒去掉,下山的時候將其后齒去掉,后來人們把這個稱作 “謝公屐”。作者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說要穿著謝靈運曾經穿過的木屐,后句的 “青云梯” 也是來自于謝靈運的詩,他在 《登石門最高頂》中說:“惜無同懷客,共登青云梯”,這個 “青云梯” 實際上指的是高入云霄的山路。下面兩句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述異記》 說桃都山上的天雞看見朝陽照到了它所在的大樹上就開始啼叫,天下的雞便隨之報曉。作者讓一座凡間的山染上了仙境的色彩,由此轉入對奇麗仙境的描寫。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眎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作者用不斷變化的韻腳和繁復的意象,表現出飄渺奇幻的仙境的感覺,而這種使人目眩神迷的快速變幻的場景也符合作者身處夢境的那種感覺,意象的跳躍性非常大。“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四句是全詩的轉折,作者從想象與夢境回到了現實當中。 《唐宋詩醇》 說這首作品是 “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就是說因為越人之語而進入夢境,因為夢境而感悟,因為感悟而離別。那么作者悟到什么呢?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也就是人生如夢的意思。不過作者并不像南柯生那樣,因為黃粱一夢而從此斷了入世之念,他仍然要繼續走他的路,只不過先給自己留條后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白鹿常與仙人聯系在一起。李白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回來,還會騎著白鹿求仙問道。最后兩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表現作者不肯俯首權貴的傲骨。這時候作者是要離開隱居地,出去漫游,在此之前他已經有過交游干謁的經歷,也跟皇帝、權貴打過交道了,曾經風光無限,也已經碰過壁了,但他既沒有放棄入世的念頭,也沒有放棄自己傲岸的人格。這首詩之所以是李白的重要的代表作,除了在藝術上的成就之外,在內容和思想特征上也是很具有代表性。
首先在內容上,它體現出游仙詩的特點。詩歌以 “游仙” 為篇名始于曹植,但以游仙為題材則可上溯到戰國時期。大致來說,游仙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出于屈原的 《遠游》,《遠游》 詩中說:“悲時俗之迫厄兮,將輕舉而遠游”,實際上就是因為不得志而抒寫憤世之情,繼承這一類的有曹植的 《五游詠》、 《游仙詩》,以郭璞的十九首游仙詩最為著名;后一類起于秦代,內容是求仙訪藥、追求長生,繼承它的有漢樂府 《吟嘆曲·王子喬》、 《董逃行》 等,都是以求仙為主旨。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詩中有一百多首與神仙道教有關。他曾經正式入道,并且煉丹服食,充滿對神仙境界的幻想,但他有時也對神仙世界持一種懷疑的態度。
他的游仙詩,其實是對兩種游仙詩傳統的融合,打上了鮮明的個人特色而使游仙詩的境界獲得一 種 提 升。如 這 首《夢游天姥吟留別》,對神仙世界的描寫和要騎白鹿訪神仙都體現出第二類游仙詩的特點,而詩歌對于洞天府地的描寫又結合了一些人間宮廷的印象,所以作者在夢醒的時候會發出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的感嘆,這種在內容上隱約體現出的政治失意的苦悶,正是第一類游仙詩的特點。而這兩類游仙詩融合在李白詩歌中,表現出的獨特意義是,李白在入世的同時追求一種不受約束的逍遙的人生境界。道家和道教信仰并未使李白一味追求高蹈出塵,而主要在于給了他一種極強的自我解脫的能力,像這首詩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思想,其實是作者渴望任隨自然、融入自然,在他的內心深處深藏著對于人生自由的向往。他的企慕神仙,包括漫游山水,都是為了達到這種不受約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而他的狂傲不羈的性格,飄逸灑脫的氣質,以及他的明朗、自信、壯大、奔放的感情,都來源于這樣的思想基礎和人生向往。當然,這在現實的世俗世界中是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李白的入世理想和這種自由的人生境界之間是矛盾的,這注定他的一生追求總是悲劇,但也體現出其追求的可貴,體現出他的獨立不羈、傲視權貴的人格特點的意義。這使他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典范。陶淵明的典范意義在于隱逸,追求精神的自由,杜甫的典范意義在于 “一飯一食未嘗忘君”的儒家精神,蘇軾的意義在于曠達,體現精神的自適,相比較而言,李白與陶淵明一樣追求精神的自由,但他與陶淵明的出世相反,是在入世中以獨立不羈的人格追求精神的自由。所以這樣一首留別詩,它的個人風格是非常明顯的。它的題目是 “別東魯諸公”,但詩歌內容完全與友情無關;作者是要離開隱居之地,入世漫游,但詩歌的內容是 “游仙”;詩歌雖然表現的是神仙世界,詩歌的靈魂卻是作者傲視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詩歌有著強烈的主體意識。跟這種主體意識相襯的,是詩歌的宏大意象和由此構成的宏大境界。開篇便極力渲染天姥的雄姿偉態,全詩囊括了 “連天”、“五岳”、“青云”、“海日”、 “青冥浩蕩”、 “日月照耀” 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壯偉意象,并以此在對自然萬物的全盤把握中組成繽紛多彩的神奇天地和宏偉闊大的宇宙境界。這樣,詩歌就用這些宏偉意象所構成的繽紛宏大的境界,很好地襯托了作者傲視權貴的獨立人格和對自由人生境界的追求,使具體的物象與詩歌的文化、精神內蘊相得益彰。在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塑造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藝術境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以下突出特點:一是體現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力,像霓為衣、風為馬、虎鼓瑟、鸞回車,等等;二是體現了意象的跳躍性,這也是與想象的奇特相關聯的;第三點是與詩歌的自我中心意識相關聯,作者所塑造的這種主觀的藝術境界,往往是用充沛的情感和噴發式的情感表達來貫穿。
在體式上,這首詩有兩個顯著特點:第一,廣泛應用各種詩歌句式,甚至引進散化句和賦化句,并加上自己獨出機杼的剪裁和安排,形成多種多樣的句式變化。例如 《夢游天姥》 使用了成段的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以及多種言數的中間加 “兮” 的句子,另外還有一個較長的九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和一段賦化的六言句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第二,句子的長短變化與情感的強弱、結構的緊松和節奏的快慢配合密切。大家在誦讀的時候,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種由于句式的參差而帶來的節奏上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情緒的變化。比如 “天姥連天向天橫” 四句連用四個七言句,就有一種奔騰雄奇的感覺; “我欲因之夢吳越” 兩句就體現出作者受到越人描繪的天姥山的雄偉景象的感染而比較亢奮的情緒;接下來兩句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改用五言,就有一個情緒的緩沖。又比如后面 “列缺霹靂”四句連用四個四字句,四言詩在表現不同的主題時會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淳厚,有的恬淡,有的促迫,像李白這首詩中的這幾句就給人一種很促迫的感覺,很恰當地表現出了一陣山崩地裂后洞天石門訇然打開的景象,跟前面的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用悠揚的 “兮” 字句所表現的恬靜場景正好形成鮮明對照。
上一篇:李白的(靜夜思)寫作背景|詩意賞析
下一篇: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創作背景、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