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bì)貍(lí)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題解】《永遇樂》,詞牌名,始創于柳永,分上下兩片,共一百零四字。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均用此詞牌創作過,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南宋時,主戰派勢力總居下風。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作者都在江西鄉下賦閑,不得重用。后來宰相韓侂(tuō)胄立志收復中原,逐金人于塞外。開禧二年發動北伐,南宋軍隊節節敗退。三年,史彌遠等人謀殺韓侂胄,使朝廷大權旁落。韓侂胄先前曾重新起用作者,但這位裙帶宰相起用作者這位主戰派的目的是以期通過打敗金兵而撈取政治資本,鞏固在朝勢力。精通兵法的作者深知戰爭絕非兒戲,認為戰機未成熟,主張暫時不要草率行事。韓侂胄卻猜疑他,貶之為鎮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名樓,登樓可望已被金國占領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可以想象,作者在京口期間肯定不止一次登樓,登樓之時定有幾多感慨存諸心中,蓄積起來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吐之為是詞。
【注釋】1.京口:鎮江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2.孫仲謀:三國時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3.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4.“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帥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這句是說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以致慘敗。6.“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率眾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四十三年。7.佛貍祠: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貍,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8.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9.社鼓:祭祀時的鼓聲。10.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串譯】千古江山永久地存在著,卻無處去尋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績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著時光流逝了。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劉裕率兵北伐,武器堅利,配備精良,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于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倉皇失措。如今四十三年過去了,遙望中原,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占區后魏皇帝佛貍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烏鴉的叫聲和祭祀的鼓聲!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賞讀提示】這是作者于開禧元年六十五歲任鎮江知府時登京口北固亭所作。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上片懷念孫權和劉裕二位英主。孫權坐鎮東南,擊退強敵;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氣吞萬里。對歷史人物的贊揚也就是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冒險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胄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現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盡用人才的慨嘆。
此詞是作者面對錦繡河山,懷古喻今,抒發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憂憤情懷。誦讀時應把握豪壯悲涼,義重情深的基調。節奏沉郁、穩健。對典故含義的準確理解當是解構和闡釋整首詞的關鍵。“胥”字,讀xū,容易誤讀作去聲;“佛貍”中的“佛”字,有的文獻標作fú。
【斷句頓挫建議】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推薦名句】1.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2.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上一篇:《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