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居之夕,聞鄰舍兒誦書,欣然而作
幽居亂蛙黽[1],生理半人禽。
跫(qióng)然[2]已可喜,況聞弦誦音[3]。
兒聲自圓美,誰家兩青衿(jīn)[4]?
且欣集齊咻[5],未敢笑越吟。
九齡起韶石,姜子家日南。
吾道無南北,安知不生今。
海闊尚掛斗,天高欲橫參,
荊榛短墻缺,燈火破屋深。
引書與相和,置酒仍獨斟,
可以侑[6]我醉,瑯然[7]如玉琴。
【注釋】
[1]黽:蛙的一種。
[2]跫(qióng)然:腳步聲。
[3]弦誦音:讀書聲。古人有以絲弦助誦讀者,故云。
[4]青衿(jīn):學子穿的衣服,指鄰舍兒。
[5]齊咻:讀書聲。
[6]侑:勸酒。
[7]瑯然:聲音清亮,多指讀書聲。
【譯文】
野居荒村聽群蛙亂唱,人禽雜處,好不凄涼。聽見腳步聲也覺得親切,何況讀書聲近在耳旁。稚氣的童聲這樣圓潤,兩個青衿學子是誰家兒童?讀書聲這樣令我歡欣,又怎能笑他們濃重的鄉音。韶石、日南都是嶺南熱土,哺育出了張九齡、姜公輔;為學之道不在于居處南北,海南怎么可能出不了杰出人物?遼闊的海上北斗高懸,高遠的夜空參星橫出;透過荊榛短墻的缺口,猶見燈光熒熒在茅屋。拿起書本與他們齊誦唱和,喜得我舉起杯來自斟自酌;誦讀聲聲令我陶醉,興致勃勃,如聽清圓的琴韻優美的歌。
【解析】
這首詩為元符元年(1098)蘇軾寫于儋州。此前已有《游城東學舍作》一詩,記錄了當地郡學的學舍簡陋、教師忍饑、學生四散的窘況,表達了對教育事業的深切關注。這首詩寫他營建桄榔庵于城郊的遷居之夕,聽兩小兒誦書時的欣喜之情,并以同出于嶺南的唐代張九齡、姜公輔為例,表達了為學之道不分南北,海南同樣會化育出杰出人物的期望與信念,顯示了一個文化巨人重視教化、重視人才、“有教無類”、人皆可以成才的識見、胸襟與責任感。居儋三年,蘇軾授徒講學,傳布文化,開發民智,為開發海南文化作出了杰出貢獻。在他離瓊三年后,他的學生姜唐佐(瓊山人)成為海南第一個舉人;他離瓊后第九年,儋州人符確文率先成為海南的第一個進士。之后的宋、明兩代,海南中進士者74人,中舉人607人,海南遂有“海濱鄒魯”之譽,這與蘇軾謫瓊期間開發海南文化教育事業的貢獻是分不開的。《瓊臺記事錄》載:“宋蘇文忠公之謫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上一篇:蘇軾《菩薩蠻(秋風湖上蕭蕭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郿(méi)塢》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