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千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貶謫永州十年后,被放到比永州更邊遠的柳州作刺史。他曾寫道:“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表面上的量移,實際上是政治迫害的繼續。在柳州,柳宗元更多地接近州民,認真辦了許多有利于百姓的事,受到民間稱頌。但他的內心深處并沒有忘記。
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和尚浩初從臨賀到柳州來拜望柳宗元。這和尚是潭州人,很有文化,也耽愛山水。柳宗元陪同他一起登覽。面對奇峭有如尖刀直插云天的山峰,翹首北方,不見京國,柳宗元不禁觸動了隱衷,真是“登高欲自舒,彌使遠念來”(《湘口館》)。這樣便吟成了這首《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上人”原本是佛教稱有道德的人,后來被用作僧人的代稱。
詩的第一句是寫登覽所見的景色,廣西獨特的風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蘇東坡說:“仆自東武適文登,并行數日。道旁諸峰,真如劍芒。誦子厚詩,知海山多奇峰也。”可見“海畔千山似劍芒”,首先是寫實,是貼切的形容。不僅僅是形容,同時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聯想的巧妙的設喻。劍芒似的尖山,這一驚心動魄的形象,對荒遠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腸的感覺。
略提一下詩人十年環境的變遷,可以加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自永貞革新失敗,“二王八司馬事件”接踵而來,革新運動的骨干均被貶在邊遠之地。十年后,這批人有的已死貶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與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復出為邊遠地區刺史。殘酷的政治迫害,邊地環境的荒遠險惡,使他有“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的感喟。雖然回不到京國,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親友。他曾寫過“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的詩句,這與此詩的“海上千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都是觸景生情,因景托喻,有異曲同工之妙。
“割愁腸”一語,是根據“似劍芒”的比喻而來,由山形產生的聯想。三、四句則由“千山”進一步生出一個離奇的想象。前面已談到,廣西的山水別具風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聯屬。韓愈詩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設喻。登高望時,無數山峰就象無數巨大的石人,佇立凝望遠方。由于主觀感情的強烈作用,在詩人眼中,這每一個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上”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雙眼睛眺望京國與故鄉,是不能表達內心渴望于萬一,而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遠望故鄉,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個分身法,將一身化作萬萬千千身,每個峰頭站上一個,庶幾可以表達出強烈的心愿。這個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準確傳達了詩人的眷念故鄉親友的真摯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雖然離奇,卻又是從實感中產生,有真實生活基礎,不是憑空構想,所以讀來感人。
上一篇:柳宗元《江雪》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
下一篇: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