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①,曉汲清湘燃楚竹②。
煙消日出不見人,腪乃一聲山水綠③。
回看天際下中流④,巖上無心云相逐⑤。
注釋
①西巖:即西山,在今湖南永州市西,柳宗元有《始得西山宴游記》。
②汲:取水。湘:湘水,在西山東。《湘中記》云:“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太平御覽》卷六五引)故曰“清湘”。此句謂早晨汲水燃竹做飯。
③腪(ǎi)乃:劃船搖櫓之聲。一說為棹歌,劃船者歌唱之聲。
④天際:天邊。
⑤“巖上”句: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語意。
賞析
這首《漁翁》寫于湖南永州。貞元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當司馬,在這里謫居了十年。“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是寫湘江上的漁翁夜宿早起的生活。永州在湘江邊上,屬于楚地,所以說“清湘”、“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腪乃一聲山水綠”,最出彩的是“腪乃”一詞。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表示搖櫓的象聲詞,那么這兩句是說隨著清亮的搖櫓聲,清晨的霧氣消散、太陽出來,青山綠水也呈現在眼前了。第二種含義是唐代民間有漁歌叫《腪乃曲》,則這兩句意謂隨著一曲《腪乃》歌,煙消日出,青山綠水顯露在眼前。這兩種含義雖然都解釋得通,但它們帶來的效果還是有所不同的。唱漁歌的含義使漁翁的形象更加真實、動感和生活化,我們眼前似乎浮現出嘹亮的漁歌聲飄蕩在江面上的熟悉場景。如果是搖櫓聲,整個場景就要寂靜得多,而這清亮的響聲反而襯得山水之中更加幽寂。這個漁翁在寂靜之中似乎更像是一個隱士,一個體現著作者的某些思想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而最后兩句加重了這種象征意義。“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陶淵明說“云無心以出岫”,無心而相逐的云是飄然灑脫的象征。這就更像隱士而不是真正的漁翁了。
詩歌在風格上體現出清新淡雅的特色,后人將王孟韋柳并稱,認為他們都是繼承了陶淵明的平淡之風、最典型地體現了平淡審美風格的幾位詩人。從這首《漁翁》來看,語言平實,設色淡雅,情致悠閑,意境曠遠,確實可以說體現了平淡的審美風格。但是,柳宗元的生活經歷又使他的平淡與陶淵明、王維、韋應物的都不相同。陶淵明的詩是淡泊而自然,最能反映心境的平和曠達;王維的詩是沖澹流麗而充滿禪意,最能體現禪意的幽靜;韋應物的詩是淡泊而清麗,令人感到怡悅自得;柳宗元的詩卻是淡泊中含著憂怨和孤峭。
蘇軾很喜歡這首詩,但他認為最后兩句“不必亦可”,后來的人就分成兩派意見,一派贊同蘇軾,另一派認為不能刪去,刪去就成了晚唐絕句而無特色。對于蘇軾來說,他之所以主張刪去最后兩句,大概是與他把韋柳視為陶淵明的繼承者有關,因為刪去最后兩句才更鮮明地體現出詩歌淡泊自然的特點,但柳宗元的個人特色其實也恰恰就體現在最后兩句。宇文所安曾經說過一段話,大意是說,詩人在詩歌中展露的形象也許與他的真實內心世界是并不吻合的,但從他的作品中的蛛絲馬跡,我們仍然有可能抓住他的內在真實(《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譬如柳宗元,他以隱士般的漁翁的形象來暗示自己的追求,又以無心而相逐的云來表現自己的飄然灑脫,他以此想要把自己的憂怨抹去,卻反而因為“用力”而留下了痕跡。因為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說,無論是柳宗元的性格、經歷,還是他在更多詩文作品中所坦露的內心世界,他都不是一個真正灑脫的隱士。在他更為著名的代表作《江雪》中明顯體現著這一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或者說,《漁翁》中的漁翁是柳宗元努力追求的理想形象,但《江雪》中的漁翁才是他的自畫像。
上一篇:柳宗元《江雪》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