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題解
紹圣元年(1094)三月,秦觀因為黨籍事件被貶為杭州通判,被迫離開京城。這首詞大概就寫于此時。內容寫詞人惜春懷人的情感,纏綿婉轉,動人情思。宋黃昇《花庵詞選》調下題為“春別”,但對照詞的內容來看,不盡相合。
【句解】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楊柳一向是春日景物的代表,楊柳枝條修長宛曲,也切合春天帶給人的和柔溫暖的感覺。首句中“弄”字用得很活潑,很擬人化,有一種調皮的意思。周邦彥詠柳的詞《蘭陵王》“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說柳絲知道自己的可愛,故意晃動著長長的枝條展示著它們的碧色。這首詞中的“弄春柔”用法類似,是說柳枝故意展示著它們象征春天的柔意。但是越是美麗的景色,越容易惹動人的離愁,折柳贈別本是古代的風俗習慣,看見柳絲而想起離人,因柳條牽惹離愁乃至落淚,也就順理成章了。“西城”,當指北宋汴京城城西,即著名風景區金明池所在地,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金明池“池之東岸,臨水近墻,皆垂楊”。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詞人因懷人而落淚,因而展開了回憶,想起了當時不忍情人或摯友的離去,曾經為他(她)系過歸舟。這里有兩個暗示,一是說明開頭寫的楊柳是在岸邊,可以容舟船停泊;二是說明這個地方是人們送往迎來的地方。既然說“歸舟”,則說明有過“離舟”,沒有“離”便不成“歸”。短短兩句,用語凝練而內涵豐富。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野”既然是碧的,則春草萋萋的景色可以想見。當時詞人和摯友或者情人步過朱橋,來到這楊柳依依的岸邊,深情話別。而這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往煙云,再也不能重現,人去岸空,只有流水仍舊像當時一樣無聲無息地奔逝。這句雖然是實寫,但也蘊涵了作者的哀怨,就如李商隱寫蟬“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以蟬的凄涼和樹的無情相對照。這里以人的離別和水的無情作比照,是相類似的手法。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下闋轉而感慨韶華的流逝,美景的不再。人在少年的時候,風華正茂,就像風景繁盛的極致。因此,在作者的感覺中,少年人更有和自然界的繁盛風物惺惺相惜的情感,他們更在意美景的流逝。但美景卻也不會因為他們的傷感而停留凋謝的腳步,這就生出了悠悠不絕的遺恨。
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登樓”也是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三國時候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寫過一篇《登樓賦》,第一句就是“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因此后世的文人經常以“登樓”來指代憂愁。飛絮落花這種春逝的景況,更引起了詞人無窮的憂思,他不得不登樓一舒郁悶,宣泄一下惜春懷人之情。而他的憂愁實在是太多了,即便這春天的悠悠江水都是他眼中的淚水,也流不盡心中的哀愁。這比喻很奇妙,和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相似之處,但又有自己的新意。李煜直接把愁比作江水,而秦觀是把江水比作眼淚,心中的愁怨化作眼淚釋放出來,而即使眼淚如這浩浩的江水,也不能完全消解憂愁。加了一個“淚”的意象,就使這首詞顯得更加婉約纏綿。
評解
這首詞有著典型的秦觀詞作的風格,婉麗纏綿,把一番離思春恨寫得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字字凝淚,句句含情,展示了作者真摯多情的天性。在藝術上,結句比喻妙絕,明代楊慎曾評價說:“此結語從坡公結語轉出,更進一步。”蘇東坡的《江城子·別徐州》“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把眼淚比作流水,這種思路可能確實對秦觀有所啟發。秦觀的詞乃是在綜合李煜和蘇軾詞的意象的基礎上,又翻出新意,展示了他作為一個詞人的非凡感受力和想像力。
上一篇:《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賞析、名句解讀、寫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鑒賞
下一篇:《望海潮·梅英疏淡》賞析、名句解讀、寫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