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原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1],故園蕪已平[2]。
煩君最相警[3],我亦舉家清[4]。
【注釋】
[1]薄宦:官職卑微。梗猶泛:典出《戰國策·齊策》:“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無依。梗:樹木的枝條。
[2]蕪已平:荒草已經平齊沒脛,覆蓋田地。蕪,荒草。平,指雜草長得齊平。陶淵明詩:“田園將蕪胡不歸?”盧思道《聽鳴蟬篇》:“故鄉已超忽,空庭正蕪沒。”
[3]君:指蟬。警:提醒。
[4]舉家清:全家清貧。舉,全。清,清貧,清高。
【譯文】
本來就因為棲身高枝才難以飽腹,終日哀鳴寄恨也不過徒勞。到了五更的時候,蟬叫聲稀疏幾乎欲斷,可是滿樹碧綠依然毫不動情。官職卑微就如桃梗一樣漂泊無定,故鄉的荒草已覆蓋田地,長得平齊。煩請蟬的鳴叫聲警醒我,我也如你一般全家清貧。
【賞析】
詩人以蟬自況,看似詠蟬,實則訴己。詩人在面對同一客體,因處境和心境的差異,比興亦不同。《峴傭說詩》:“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高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首聯中,首句運用雙關修辭寫出蟬的生物習性——棲于高枝、飲清露、長吟悲鳴的高潔品性。次句“徒勞”與首句“本以”一以貫之,因“高”而“難飽”,因“高難飽”的處境,而生“恨費聲”的悲慘結局,情感層層遞進,怨氣濃。
頷聯通過“碧無情”反襯“疏欲斷”,對比強烈,沉痛如許。聲嘶力竭的蟬,似乎隨時都有隕滅的危險,可一樹依然長青,好生無情,真乃奇語。
頸聯由蟬及己,暗引陶潛《歸去來兮辭》之“田園將蕪胡不歸”,些微露出放棄仕途、結束漂泊、歸鄉隱居之意,卻難掩自嘲情緒。
尾聯回歸現實所見之蟬,承頷聯、頸聯,以眼中之蟬的命運,揭示詩人自我的深切不幸,“高難飽”與“恨費聲”分明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寫照,因情造景,了無痕跡。
上一篇:李商隱《錦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贈歌妓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