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城樓[1]
【原文】
迢遞高城百尺樓[2],綠楊枝外盡汀洲[3]。
賈生年少虛垂涕[4],王粲春來更遠游[5]。
永憶江湖歸白發[6],欲回天地入扁舟[7]。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8]。
【注釋】
[1]安定:郡名,即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北),唐代涇原節度使的治所。
[2]迢遞:高遠義。此形容樓高而且連續綿延。謝朓《隨王鼓吹曲》:“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
[3]枝外:一作“枝上”。汀洲:汀指水邊之地,洲指水中之洲渚。此句寫登樓所見之景。
[4]賈生:西漢賈誼。《史記·賈生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一歲中至太中大夫。”又《漢書·賈誼傳》載:賈誼認為“時事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太息者六”,因此“數上書陳政事,多所欲匡建”。但文帝并未采納他的建議。后來他嘔血而亡,年僅33歲。李商隱此時27歲,以賈生自比。“涕”:一作“淚”。
[5]王粲:東漢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載:王粲年輕時曾流寓荊州,依附劉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樓賦》,其中有句云:“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李商隱在此以寄人籬下的王粲自比。
[6]永憶:時常向往。江湖歸白發:年老時歸隱。
[7]欲回天地入扁舟:《史記·貨殖列傳》: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乘扁舟歸隱五湖。李商隱用此事,說自己總想著年老時歸隱江湖,但必須等到把治理國家的事業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可以這樣去做。
[8]“不知”二句:鹓雛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像鳳凰的鳥。《莊子·秋水》:“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李商隱以莊子和鹓雛自比,說自己有高遠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祿之輩,但讒佞之徒卻以小人之心度之。“鹓”,一作“鴛”,字通。
【譯文】
高大的城墻上百尺高樓綿延不絕,綠色楊柳枝的盡頭處是水邊沙地。年少的賈誼憂心國事只能徒然痛哭流涕,春日登樓的王粲又要再度遠游。總想在年老的時候歸隱江湖,又想要回到這方天地之后再如范蠡一樣垂釣扁舟。不知道腐臭的老鼠也成了美味,對鹓雛搶食的猜忌竟然還沒有停止。
【賞析】
本篇是李商隱感傷個人生平的抒情代表作。詩人登上安定城樓,極目騁懷,聯想到昔日賈誼、王粲的典故,抒發自身仕途受阻的苦悶,然而詩人并未陷入苦悶不可自拔,反而鄙視奸吝,堅定出世抱負。風骨健峭,胸懷闊大,讓人一振。
首聯呼應詩題。登樓望遠,入目即開闊闊大之景。詩人的視線自然延伸至綠楊柳外的水中沙地。此句“盡”字用得極好,不僅寫出了登高之后視野之開闊,而且描摹出汀洲的一望無際。起筆高遠,氣象萬千,即景生情,此后三聯所抒之情皆由此生發開來。
頷聯以兩典故切己事。詩人登上高樓之后,仿若穿過歷史的煙云,自己與古人的身世零落之感仿佛重合。賈誼與王粲都是年少英才,卻屢受排擠,終不得志,詩人以二人自比,既精準得當而又了無雕琢痕跡,得杜詩之藩籬。面對同樣的困境,賈誼“虛垂涕”,王粲“更遠游”,情緒由開闊轉入低落。
頸聯寫詩人的理想抱負,不同于賈誼之垂淚,王粲之遠游,即使面臨困境,詩人亦決心做出回天轉地的事業,滿懷濟世之心。“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抒發詩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出世歸隱江湖當在白發之后,瀟灑入扁舟亦當天回地轉之際,氣勢是何等狂放豪邁,僅一“永”字可見詩人永不妥協的決心。而“江湖”“扁舟”又與首聯“汀洲”暗接,構思精巧,無愧于千古名句,為人稱道。紀昀評:“五六千錘百煉,出以自然,杜亦不過如此。世但喜其浮艷雕鐫之作,而義山之真面隱矣。”
尾聯借莊子寓言表達自身高潔的理想,告誡小人切勿以己度人,妄自猜疑。第七句對食腐鼠者予以辛辣的諷刺,第八句表明自己淡泊高遠的志向,與頸聯相呼應。含蓄犀利,痛快沉著,用典工麗典雅,極富神韻。但較之頸聯,失之直露。
上一篇:李商隱《奉和太原公送前楊秀才戴兼招楊正字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安平公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