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①
七千里外二毛人②,十八灘頭一葉身③。
山憶喜歡勞遠夢④,地名惶恐泣孤臣⑤。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⑥。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身何止略知津⑦!
①紹圣元年(1094),蘇軾貶赴惠州途中作。贛江:在今江西境內。惶恐灘:贛江險灘之一,在萬安縣境。紀昀曰:“真而不俚,怨而不怒。”(《紀批》)
②二毛人:頭發有黑白二色之人。蘇軾是年已五十九歲。
③十八灘:贛江共有十八險灘,在贛縣的有白澗、天柱、小湖、鱉灘、大湖、銅盆、落瀨、青洲、梁口九灘,在萬安縣的有昆侖、曉灘、武朔、昂邦、小蓼、大蓼、綿灘、漂神、惶恐九灘,中以惶恐灘為最險。
④“山憶”句:作者自注:“蜀道有錯喜歡鋪,在大散關上。”意謂見山而遠夢故鄉,卻是“錯喜歡”一場。此以地名雙關心情。
⑤惶恐:以灘名雙關心情。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亦云:“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孤臣:遠謫之臣。
⑥“長風”二句:布帆受風而飽滿,故稱“帆腹”。水流石上,其波如魚鱗,故稱“石鱗”。
⑦知津:《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此二句意謂,經長途行舟,已可為官家當水手,豈止認識幾個渡口而已!
上一篇:蘇軾《秧馬歌并引》注解
下一篇:蘇軾《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