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以結(jié)婚為對
梁先生語錄:
宗教家,除少數(shù)外,都是禁欲的。不過,未必都能看到這高明深厚處。為順遂生理之自然要求及為人類傳續(xù)計,當然以結(jié)婚為對吧。
假如社會是個有機體,那么,家庭便是社會的細胞。沒有家庭,社會的混亂是難以想象的。而要組建一個完整的家庭,便需要以婚姻為起點。生活中,一個家庭成立的標志就是男女之間建立婚姻關(guān)系。當然,在走向婚姻的殿堂之前,通常還可能有一個戀愛的過程。
可以說,愛情是文學上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也是人們百談不厭的話題。人生中,幾乎人人都會有一場愛情,就算是一個出了家的人,可能也曾有過一番“看破紅塵”的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而人世間的愛情,要么是平平淡淡的,要么是轟轟烈烈、刻骨銘心的;要么被風吹散在了記憶里,要么攜手共度一生,不離不棄。總之,愛情的發(fā)展方向,最主要的有兩種,一是無果的,二是修成正果。
關(guān)于這一點,季羨林先生曾說:“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jié)婚,這是‘人間正道’。”梁先生則從人類的相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認為當“以結(jié)婚為對”。
可見,不論是從個人的人生發(fā)展的角度看,還是從整個人類社會的長足發(fā)展的角度看,人最終都應當走向婚姻的殿堂,這才是“人間正道”。可能因愛情而來,可能無關(guān)愛情,只是到了該結(jié)婚的年齡。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它所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再有,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由此可見,不論是從哪個角度看,人生都當“以結(jié)婚為對”。
還有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那就是人生中,要獲得真情,有一條必經(jīng)之道,那就是婚姻。有人說,世間唯情字難寫。的確,世上真情有許多,最普遍的莫過于親情、友情、愛情。幾乎所有的情誼都囊括其中。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即便是獨身,一生中,我們也會收獲許多人間真情,比如親朋好友的深情厚意。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照常理來講,若是沒有婚姻,我們的人生將會缺失很多的角色,與此同時,會錯過很多人間真情,無法完整地體味人生的真味。比如,一般說來,一輩子獨身,不結(jié)婚,就不會為人父母,就體味不到生養(yǎng)子女的快樂,而老來時,所謂的“天倫之樂”也不過是“獨樂樂”了。這就再次證明,人生當“以結(jié)婚為對”。
梁先生早年信奉菩提,并發(fā)誓一生食素、終身不娶。但是梁父自殺后,他自咎不孝,痛悔道:“嗚呼!痛已!兒子之罪,罪彌天地已!”再加上曾路過湖南時看到軍閥燒殺擄掠、荼毒生靈的悲慘情狀,1921年5月,梁先生走出釋家,轉(zhuǎn)入儒家,由一個虔誠的佛徒變成一個虔誠的儒者。在朋友的介紹下,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但是梁先生說,他之娶妻實出于好德而非好色。在他看來,自己尋求婚姻是出于一種嚴格的道德責任。
婚后,妻子黃靖賢為梁先生生了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均先后夭折,后又生了兩個兒子培寬、培恕。自此,梁先生便有了一個家。盡管梁先生一生以思考和社會運動為重,但是,他還是認為,妻子在時,自己才有一個家,才有一個完整的家。
1934年,黃靖賢因病在山東鄒平去世。她死后,梁先生充滿深情地回憶道:“我自得靖賢,又生了兩個孩子,所謂人倫室家之樂,家人父子之親,頗認識這味道。”且哀痛道:“現(xiàn)在靖賢一死,家像是破了,驟失所親愛相依的人,嗚呼!我怎能不痛呀!我怎能不痛呀!”
妻子在時,為梁先生生兒育女,勤儉持家,不論他思考什么,走到哪里,他終究有一個家,妻子一死,他便覺得無家可歸,說家在友人中。試問,若是梁先生堅持自己最初的意志,一生不娶,一生漂泊無依,他何得天倫之樂?何得家?而家庭之真情又從何而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人生中,我們也當“以婚姻為對”。在這個速食愛情盛行的年代,我們切莫因為對愛情失去信心,連帶也對婚姻失去信心。當然,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可能要以理想中的美妙愛情為開端,但是,若是沒有愛情,也不必因此而輕視婚姻,忽略婚姻。要知道,人生在世,眾多真情的得來,都是因婚姻這一環(huán)而有的。
上一篇:《棄規(guī)矩,從我心》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得體知禮,須知訥言敏行》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