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子瞻和陶詩①
【原文】
子瞻謫嶺南②,時宰欲殺之③。
飽喫惠州飯④,細和淵明詩。
彭澤千載人⑤,東坡百世士。
出處雖不同⑥,風味乃相似。
【注釋】
①跋:文體的一種,一般寫在書籍和文章的后面。子瞻:指蘇軾。和陶詩:指和陶淵明的詩。
②嶺南:指五嶺以南地區(qū)。
③時宰:指當時的掌權者,特指章悖。
④飽喫惠州飯:哲宗紹圣元年(1094),蘇軾被貶謫到惠州長達三年的時間。惠州:今廣東惠州市。
⑤彭澤:地區(qū)名,位于今江西九江東北部。
⑥處:即歸隱田園。
【譯文】
蘇軾被朝廷貶謫到嶺南地區(qū),當時的掌權者想要將他殺掉。
他在惠州每餐飯都吃得很飽,而且認真地和著陶淵明所作的詩。
陶淵明是千古不朽的名人,而蘇軾也是百代相傳的名士。
蘇軾選擇出仕、陶淵明選擇歸隱,情況雖不同,但是,這兩人為人處世的風格卻是那么相似。
【賞析】
據(jù)記載,蘇軾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在常州因病去世。蘇軾曾在崇寧元年(1102)于太平州做官,可惜只做了九天的官就被罷免了。當時的丞相名叫趙挺之,他仇視蘇軾,想要趁機殺死蘇軾。黃庭堅聯(lián)想到自己被貶謫后的遭遇,因而寫下這首詞表示對蘇軾的思念與崇敬之意。
一個“跋”字,寫出了詩人對蘇軾的崇敬之情。這首詩的首句就直接簡明扼要地指出“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就是說蘇軾遭人嫉妒被貶謫到遠離京師的嶺南地區(qū)做個地方小官,結果當權者還是不肯放過他,不僅讓他丟官,還想要讓他丟命。畢竟,當時的嶺南地區(qū)瘴氣很重,外地人很可能會因水土不服而丟掉性命。讓人意料之外的是,蘇軾心性豁達,非但沒有因水土不服而丟掉性命,反而生活得如魚得水,這也導致了蘇軾遭到當權者的嫉妒和打擊,先被貶惠州,再被貶更遠的儋州。詩人對當時的當權者妒賢嫉能表示憤慨,對蘇軾表示深切的同情。
此外,通過“飽喫惠州飯,細和淵明詩”這兩句詩,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在慘遭貶謫和迫害的情況下還能怡然自得生活的情景,同時也贊揚了蘇軾那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事實上,蘇軾喜歡陶淵明的詩,不僅僅是因為陶淵明的詩句超凡脫俗,值得細細品鑒,還因為兩人在性情上和精神世界上高度契合,詩人巧借陶淵明的超凡品格贊美蘇軾,從這也能看出詩人十分喜歡蘇軾的人品性情。
這首詩的第三段寫道:“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詩人將陶淵明和蘇軾二人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贊揚了這二人都是足以流芳百世的名人。眾所周知,陶淵明只做了一百多天的彭澤令就因看不慣官場的黑暗而辭官歸隱了;蘇軾卻屢次遭到朝廷貶謫和當權者的打擊報復,反而總是在官場沉沉浮浮。從表面看,兩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然而,這兩人令作者真正佩服的地方是:兩人都不會因生活貧富就患得患失,也不會與黑暗的官場同流合污,始終保持高潔的品性。整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對蘇軾品性高潔的贊賞,和對自己慘遭貶謫后無法像蘇軾一樣處世豁達,因而總是郁郁寡歡,苦悶之情無法排解。
上一篇:黃庭堅《汴岸置酒贈黃十七》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陳留市隱并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