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的民族主義思想探析
周驊
無可否認,泰戈爾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有著極強的民族主義觀念。但是他的民族主義觀念又是一種基于人道主義、人權思想基礎上而形成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觀。這一民族主義觀念與同時期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和不合作運動的倡導者在觀念上有著根本分歧,而正是這種差異使得泰戈爾在民族主義運動中表現出不同的政治立場,在文學作品中表達出迥異于一般民族主義者的主張與理念。本文試圖分析泰戈爾這一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觀的特征與表現,探析他的民族主義得以形成的原因,并就他的民族主義在印度現代化的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新的評價。
一
自由主義有多種含義,在一般意義上我們常把它理解為自由散漫、不守紀律的工作作風、生活態度等。但是這里我們所討論的自由主義指的是近代以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中始終占主流地位的政治主張以及得到資產階級廣泛認同的一種價值立場。作為一種政治主張,自由主義者具有多層面的含義,如主張建立憲政政府、保護私人財產、實行自由企業制度等等;而作為一種價值立場,它同樣具有多重內涵,如關注社會正義、堅持個人至上、肯定人類道德的統一性等等。因此對于自由主義,我們很難用三言兩語把它的含義概括清楚,但是“自由主義的基礎與出發點是個人主義”。我們可以說個人主義是自由主義的重要基石。
民族主義同樣是一個紛繁復雜的概念,民族主義所涵蓋的現象和范圍是廣泛而多側面的,甚至在東西方不同的區域亦有各自的表現。人們普遍認為在歐美國家,民族主義的“正式形成是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其標志性事件是北美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費希特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說》的發表”。這種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推動力,它是和民主、自由主義和憲政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歐美民族主義運動的結果是封建專制主義國家的解體和群眾性民族國家的建立。亞非拉等歐洲以外地區的民族主義則是20世紀初才出現的歷史現象。在近代史上,亞非拉等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深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這個最基本的客觀事實決定了各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都是以推翻帝國主義統治、建立民族國家為根本目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無論在歐美國家,還是在亞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主義都是一把雙刃劍。就歐美國家而言,對自由主義原則的背離和對本民族利益的過分夸大使得他們的民族主義常常和暴力與侵略戰爭聯系在一起;而對亞非拉國家而言,民族主義的過分發展常常又和封閉、仇外聯系在一起,并且極易和傳統的封建專制主義相結合,成為現代民主社會發展的某種障礙。民族主義的這種雙重作用,為不少學者所洞察,泰戈爾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殖民地作家,泰戈爾的民族主義觀念卻極富世界性和前瞻性。他的民族主義是融合了自由主義理念與民族主義精髓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泰戈爾認為在培育不同民族觀念的同時不應忽視其他民族的利益與價值;而對各個民族內部而言,在強調民族群體價值的同時也應重視個人自由價值的實現。這便是泰戈爾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基本內涵。
二
泰戈爾的這一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表現在他的論著、作品以及社會活動中的各個方面。他曾對民族主義有過相對集中的論述——《民族主義》。他肯定了一般意義上民族存在的價值:“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是人的自發的自我表現。它是人類關系的自然準繩,使人們能夠在互相合作中發展生活理想。”,但是他對于西方的民族主義以及利用民族概念所推行的計劃是持否定和反對意見的。“事實上,沖突和征服的精神是西方民族主義的根源和核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是西方民族主義沖突的惡果,這次世界大戰不僅對歐洲大陸有著極大的破壞,而且對殖民地國家而言也是一場浩劫。就印度而言,戰爭一開始,英國就最廣泛地利用印度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滿足它的軍事需要?!皯馉幤陂g,英國對印度的物資掠奪是耗竭性的”。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無論對于帝國主義國家而言,還是對于廣大殖民地國家,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作為一名印度作家,泰戈爾的可貴之處在于他不僅僅反對英國利用民族的幌子推行“一整套最惡毒的利己主義計劃,而一點也意識不到他們在道義上的墮落”,而且更可貴的是他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反對這次戰爭,并真誠地呼吁民族之間的和睦相處:“在民族之間進行的這次歐洲戰爭,是因果報應的戰爭。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命,一定反對設置障礙,哪里有感情,哪里有制度和政策,哪里就應當涌現出生動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民族主義觀點才是一種更具理性、更合人心的民族主義。
作為一名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泰戈爾不僅直接闡述他對民族主義的看法,更善于用文學藝術的形式表達他對民族主義的思索。詩作《世紀的黃昏》表達了詩人對民族主義泛濫的憂慮以及對自由的向往:
世紀末日的太陽在西方的血紅的云海中和仇恨的旋風中沒落。
……
民族的貪欲會由于它無恥的取食而發狂。
因為它已經把世界變成它的食物,
舐著,嚼著,大口地吞著,
……
祖國呀,地平線上閃耀的通紅亮光不是和平曙光。
那是火葬場的火光,民族利己的巨大尸體在焚化,
……
這首用孟加拉文寫于1899年最后一天的詩作主題非常明顯。作者在詩作的第一節和第二節痛斥了西方國家民族意識膨脹所帶來的刀光劍影和相互殺戮,第三節則是告誡國人應當以西方民族利己主義為借鑒,并且堅信東方的恬靜與溫良應當成為世界的希望。最后兩節詩人用飽含詩情的筆調歌頌了印度社會的知足、剛毅和溫良的品質,并積極地呼吁自由的來臨。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人民族觀念最直白的表露,他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呼喚世界范圍的各民族的互謙互讓與溫良友愛。
泰戈爾的長篇小說《戈拉》《家庭與世界》也是他對民族主義有所思索的產物?!陡昀肥翘└隊栭L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圍繞著戈拉的宗教信仰與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沖突而展開。戈拉這位不明白自己身份的愛爾蘭小伙子卻固守著印度教的一切教規與傳統,因為在他看來造成印度苦難現實的根源就是印度人忘記了自己的光榮傳統,要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就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傳統。他為印度教的一切傳統,包括種姓制度、偶像崇拜、婦女無權等落后愚昧的傳統辯護,并且身體力行,嚴格遵守印度教一切教規。為此,戈拉最好的伙伴畢諾業離他而去,面對自己心愛的姑娘蘇查麗達,戈拉卻無法走近,甚至和自己最為摯愛的母親安楠達摩依也心生嫌隙。宗教信仰與現實之間的沖突使得戈拉苦悶而煩躁,而最終使戈拉得到解脫的卻是他的養父克里代納達雅爾病危時對他的告白——你是愛爾蘭血統,你永遠不可能是一個純正的印度教教徒。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之后,戈拉有一段自白:“我用那一成不變和不加批判的想法塑造了一個印度,為了盡力把我全部信仰完整地保存在那堅不可摧的堡壘里,我一直和周圍的一切作斗爭!今天,我創造的這座堡壘,剎那間便夢幻般消失了?!笔堑?,戈拉從此可以高呼他自由了,他能打破種姓制的限制為各階層的人民服務了。但是深入一層思考的話,以前聚集在戈拉周圍的那些民眾,那些真正的印度教徒、血統純正的印度人又靠什么來打破枷鎖得到拯救呢?難道他們也需要被人告之都是非印度人嗎?對于這樣的安排,不少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揣度與分析。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戈拉只是一個隱喻或象征,泰戈爾只想告訴我們自設的樊籬與框框是多么的可笑,頑固不化的保守觀念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不是立足于現實而是立足于形式和教條的東西終究是空虛不可靠的。在這里泰戈爾借助戈拉這個形象表達出這樣的企盼:呼吁世界大同,歡迎不同民族的人民參與印度的新建設。因此從整體性和內在性上分析,“這部小說標志著泰戈爾從狹隘的民族主義向國家主義的轉變,在宗教觀上他已趨向于‘人’的宗教”而這不正是泰戈爾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立場嗎?
在《家庭與世界》中,泰戈爾又進一步對他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進行了詮釋。作品主人公尼基爾是一個追求真理,對事物有自己獨特見解的理性主義者。他極力反對盲目的司瓦西德運動。當他的妻子深受運動影響,想把自己的外國衣物全部燒掉的時候,尼基爾卻說:“為什么不打定些主意來建設建設呢?”尼基爾不僅反對司瓦西德運動所帶來的盲目排外的情緒,更反對激進派借愛國主義之名行使蠱惑人心的手段。作品中山諦普就是激進民族主義的代表人物,在尼基爾眼中,“他頭腦聰明,可是本性鄙陋,因此他用漂亮的字眼來裝飾他那些自私的欲念”。這部題為《家庭與世界》的小說實則以婦女命運為切入點表達了作者對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人”該如何覺醒的思考。作為一名理想人物,尼基爾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妻子由家庭走向世界,希望妻子的自我意識能逐步覺醒,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自由自覺的人?!叭绻覀兡茉诂F實的世界里見面,互相了解,那時候我們的愛才是真的”。另一方面他又十分痛心地看到,在民族主義思潮瘋狂高漲的歷史條件下,走出家庭壓抑的妻子卻走向了被國家強權以及激進民族主義所壓抑?!拔移鸪跻稽c不疑心,一點不害怕;我只覺得我是獻身給我的國家了?!乙呀浨星袑崒嵉囟昧?,為什么人們能在徹底的自我犧牲中,獲得無上的喜悅”。在這里,真正意義上“人”的覺醒卻難于實現。泰戈爾想要說明的是民族獨立的過程也應該是“人”的覺醒的過程,用民族、國家這樣宏大莊嚴的歷史訴求壓抑個人的自由、平等與選擇的權利,這是應該極力反對的。作品的結尾以仆人阿摩利耶的死揭露了山諦普的偽善,而妻子似乎至此才真正地覺醒。這是一個光明的“尾巴”,表達出泰戈爾美好的愿望:不做盲目的激進的民族主義分子,而是在充分的理解、思索與覺醒之后再以更加理智的方式投身于民族建設。
三
無論《戈拉》中的國際主義立場,還是《家庭與世界》中對民族與個人的理性思索,都是泰戈爾以尊重人、理解人,呼喚個人獨立與解放為基礎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表現。他這一思想的形成既是印度傳統文化熏陶的結果,也和中世紀的人道主義觀念的傳播、近代的啟蒙運動的興起有關。
印度傳統文化也可謂博大精深,“各派哲學在后代影響最大的是吠檀多派。它是奧義書以來婆羅門教或印度教哲學的主要代表”。吠檀多派眾多哲人關注的問題是梵我關系的問題。泰戈爾接受了傳統的吠檀多哲學的某些方面,并就“小我”與“大我”提出了自己的思索。在他看來,每個具體的人都有兩重性,一方面是普遍性,即人的共同的內在本質,這是神性的體現;另一方面是個我、自我。人在塵世中生活,難免有七情六欲,內在本質常常被遮掩,如果個人欲望占了上風,就會產生利己主義。因此泰戈爾認為要達到梵我合一,就要努力認清人的內在本質,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小我”與“大我”的協調。泰戈爾的這一宗教哲學觀念決定了他政治道路的選擇以及文學藝術的創作。在《戈拉》中,“泰戈爾不僅僅把他當做愛國主義者來刻畫,同時還把他當做一個‘人’,表現他如何突破有限自我的束縛,拋棄小我的遮蔽,顯著自我內在的無限性、證悟真理、獲得自由快樂的過程”。我們認為這種解讀是符合泰戈爾內在宗教哲學觀念的,而這一觀點的形成無疑與印度傳統文化的影響密切相關。
泰戈爾的民族主義觀點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個性的關注,對“人”的重視。這種重視生命個體的觀念不僅僅是在印度處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才出現的,印度中世紀以來就形成了這樣的傳統,泰戈爾繼承這一傳統,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擴充了人道主義的內涵。中世紀封建文學代表人物是迦比爾(1440~1518),他是一位出身低微的作家,但是卻有著堅強的信念、獨特而新穎的思想。迦比爾背叛正統思想之處表現在,他不認為在人之外存在著具體的神靈,而認為一切生靈都是神圣的。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他又產生了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板缺葼柕淖诮陶軐W觀點反映了15世紀市民階層個人意識的普遍高漲,他的觀點包含著與中世紀世界觀根本對立的思想——認為每個人的命運要由自己決定”。后繼者錢迪達斯和其他虔誠詩人一樣,都拒絕承認宗教信條是拯救靈魂必須遵循的唯一方法。他在“揭示虔誠主題時點明‘人的尊嚴在于人的本身’,因而這與形成個性解放的問題相接近”。泰戈爾繼續高揚人性解放的大旗,如果說中世紀的詩人作家們在思索人如何從神的威嚴下走出來的話,泰戈爾則在思索人如何從外在世界的權威與強權下走出來;如果說民族主義運動的高漲只能導致家庭婦女由對家庭、對丈夫的崇拜而走向對民族、對國家的崇拜,而始終缺乏獨立自主、清醒理智的“人”的出現的話,那么這樣的民族主義何益之有?
印度近代最早的啟蒙運動是和羅姆·摩罕·羅易聯系在一起的。1828年羅易在加爾各答建立梵社,而他的兩個助手便是泰戈爾的祖父和父親。梵社的改革主張包括很多方面,但概言之有以下三點:“用理性原則檢驗宗教權威,用一神論代替多神論,用內心崇拜代替煩瑣的儀式?!边@種種主張歸根到底反映出印度資產階級要求打破封建等級制,實現資產階級的平等、自由的社會理想。泰戈爾的父輩是羅易時期啟蒙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泰戈爾的幾位兄長也大都是資產階級新思想的追隨者,生長于這樣一個充滿資產階級自由氣息的大家庭,泰戈爾不可能不受到自由主義觀念的熏陶。
四
傳統文化的積淀,現實苦難的撞擊使泰戈爾形成了他獨具一格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他同情下層民眾的苦難,希望民眾團結起來為印度的獨立、富強而努力;但他又拒絕群眾運動的盲從與激進,希望廣大民眾能在運動中有“人”的覺醒,甚至他在很大程度上對啟蒙的強調遠遠大于他對救亡的強調。對于泰戈爾的這種民族主義立場,不少學者是持否定意見的,如林承節教授就認為“泰戈爾政治態度妨礙了印度民族運動的發展,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缺陷”。的確,泰戈爾與民族運動領導人之間存在著斗爭策略與斗爭方法的分歧,而最終甘地以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大大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的進程。但是我們不能以泰戈爾的思想主張未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就認為他的思想毫不足取,是他的重大缺陷。我們必須看到從羅易提出改革思想到甘地獲得領導權為止,這百余年間是印度資產階級不斷摸索與試驗的階段。且不說泰戈爾的思想作為探索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他的這種以自由主義理念為基礎的民族主義對于極端民族主義可能導致的專制與集權起了很好的糾偏作用。我們知道印度最終選擇了一條既不同于社會主義,又有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從而避免了東方式的集權主義以及西方式的個人至上,而在這種歷史進程中泰戈爾等思想家們在選擇中所起的作用能忽視嗎?
進言之,步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印度或者說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轉到了以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為方向的新軌道上,泰戈爾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為當下印度的發展提供了思想資源。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近十年來,種族主義、宗教原教旨主義和政治權威主義的民族主義以其極端的排外性和種族歧視,日益成為當今世界沖突的根源。泰戈爾在近一百年前就確立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對當下世界各民族該如何發展、如何相處無疑極具參考價值。
周驊,湘潭大學哲學院教師
上一篇:泰戈爾的文化貢獻
下一篇:泰戈爾的短篇名著《喀布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