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金樓子》[1]后(牙簽萬軸里紅綃)
【原文】
牙簽[2]萬軸里紅綃,王粲[3]書同付火燒。
不是祖龍[4]留面目,遺篇那得到今朝。
【題解】
這是一首詠史詩,題寫于梁元帝蕭繹所撰的《金樓子》之后,并在正文前附了一段小序。小序的大概意思是說,梁元帝曾說,王粲在荊州為劉表效命時作了數十篇文章,后來荊州被攻破,王粲便將自己的文章全部燒毀,僅留了一篇。當時的文人名士看到后都稱贊寫得好,但是遺憾不能看到全貌。后來都城江陵被西魏宇文泰帶兵攻陷,梁元帝也將自己所藏的書全部焚毀。上述兩件焚書事件如出一轍,李煜對此深有感慨,便做了這首詩。
這首詩見于宋代無名氏的《楓窗小牘》,云:“余嘗見內庫書《金樓子》有李后主手題……”可見,《楓窗小牘》作者曾在皇家書庫見過梁元帝的《金樓子》,而此書正是趙匡胤從南唐那里掠奪來的,顯然曾為李煜所有。據此,此詩當作于李煜入宋之前,也可能是即位之前所作。
【注釋】
[1]《金樓子》:書名,梁元帝為湘東王時自號金樓子,因以名書。這本書采用札記、隨感的形式,或前引名言成句,后加自己的看法;或借題發揮以闡發自己的思想;或記述史實以勸誡子女;或追敘往事,聊以自慰;或轉志奇事,欲廣聞見;或記述交游,以敘友情,等等。《金樓子》是梁元帝從青年時代起就親自動手搜集材料逐年撰寫而成的。梁元帝,即蕭繹(508-554),初封湘東郡王,公元552年登基,稱梁元帝。梁元帝一生博覽群書,儒釋道兼通,而且還完成了大量學術著作,所以《梁書·元帝本紀》稱贊他:“既長好學,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史稱其藏書十四萬卷,于江陵城破時自己燒毀,并用寶劍狂砍竹柱,仰天長嘆:“文武之道,今夜盡矣!”
[2]牙簽:系在書卷上作為標識以便于翻檢的簽牌,一般用牙骨制成,故稱。這里代指書。
[3]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三國時曹魏名臣,著名文學家。其祖為漢朝三公,與李膺齊名。早年王粲曾得到蔡邕的賞識,后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軀體羸弱,不甚見重。劉表死后,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歸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王粲文學成就頗高,尤以詩賦見長,與劉楨、孔融等合稱“建安七子”,有《王侍中集》。
[4]祖龍:指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裴骃《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因為其曾焚書,故將其與焚書事相關聯。
【譯文】
王粲和梁元帝十分愛惜自己收藏的書籍,經常將牙簽放置其中便于翻檢,又用紅絲布包裹珍存,但在自己所在的城池被攻陷以后,卻一把火燒掉了自己所有的珍藏。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未趕盡殺絕,才能使那些殘留的詩文保存到今天。
【賞析】
李煜是一位十分喜愛讀書的文人,所以也很珍愛自己的藏書。他對王粲和梁元帝放火焚書的行為不以為然,還將其與秦始皇作對比,言明二人連秦始皇都不如。詩人先對王粲和梁元帝惜書焚書的行為進行描寫,然后筆鋒一轉,寫秦始皇著名的焚書坑儒之舉,這樣就有了可比性。秦始皇當年焚書的目的是怕人讀書推翻他的專制,但秦朝存在沒多長時間還是滅亡了,而且滅秦的還是不讀書的劉邦和項羽,可見國家的興旺衰敗與讀書焚書并無關系。推繹至此,詩的主題也就水落石出了。
上一篇:李煜《長相思(云一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煜《三臺令(不寐倦長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