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趙長卿·探春令》趙長卿
趙長卿
笙歌間錯華筵啟①。喜新春新歲。菜傳纖手青絲細。和氣入、東風里。幡兒勝兒都姑媂②。戴得更忔戲③。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注釋 ①“笙歌”句:指在音樂聲中豐盛的筵席開始擺上來了。笙歌,泛指奏樂和唱歌。華筵,豐盛的筵席。②幡兒:春幡,迎春之物,類旗。至立春之日,從皇宮到民屋,由居室到樹木,皆掛春幡,作春至的象征,而以婦女插戴為最勝。勝兒: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姑媂:整齊、濟楚之意。③忔(qì)戲:可愛,美滿。
群仙集祝圖 【清】 汪承霈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是一首喜迎新春的詞。新春佳節,是一年中最重大最喜慶的節日,詞人通過對節日里歡喜場面的描寫,表達出人們在佳節里的歡樂和對未來的美好祝福。
上闋選取了幾個典型的景象來寫節日的喜慶美好。“笙歌間錯華筵啟”,寫的是音樂聲中精美的筵席開始了。好像是一個電影的開頭場景,幾張筵席擺在那里,人頭晃動,觀眾看到這里,就明白所要說的內容。“喜新春新歲”,這就是本首詞的主題,一個“喜”字為這首詞奠定了感情基調,又像是電影播放不久,電影的名字就在銀幕上顯示了。
“菜傳”兩句寫到一個歷史久遠的風俗,即源于晉代人們在立春之日互贈共享的五辛菜。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到五辛菜的做法與功用:“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所引杜甫詩,是其《立春》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詞人這里,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詩。春盤在唐宋時期尤為盛行,已經成為重要的節日象征。詞人看到姑娘們的纖手,端來了春菜盤子,盤里的菜又青又細,自己一定是歡喜的。家庭中的一片和氣景象,反映出新年的東風里所帶來的天地間的融和氣候。
“幡兒”兩句,又寫到當時流行的風俗。春幡、春勝也是當時流行的迎春之物,有的掛在樹上,有的插在窗前、屋角,有的戴在婦女姑娘的發髻上,有的送給親朋好友。這里詞人看到姑娘們頭上戴的顯得尤其可愛,因此用了一個“更”字,很不吝惜筆墨地夸贊了一下。
詞人在最后把自己的歡喜之情,凝聚成幾句很樸實的祝福語:“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詞人雖有身為宗室成員的特殊身世,但獨特的人生遭際使其心態和普通民眾更相似,在這里表現的也是和普通百姓一樣的春節感受。向往一種安寧祥和的世俗生活,從現世人生中發現難得的快樂,感悟家庭溫情,這些在所謂風雅之士的詞篇中比較罕見,而詞人在這里反映的恰恰是這種世俗心態。
俗詞經歷了徽宗朝的鼎盛發展到了南宋,在平民百姓中,作為一種應用文體,更具民俗氣息。趙長卿無意于把他的詞用來作思想說教,只是想借此來表達自己在佳節的真實感受。這首《探春令》也只是詞人在新春佳節預祝平安所作,寫當時的迎春風俗和場面,于暖暖的東風里透出當時濃厚的民間溫情,在通俗文學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徐到穩)
鏈接 唐宋時期的剪紙。有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日禮物,或簪于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于屏風。崔道融所流傳的詩中,有“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的詞句,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征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彩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作為節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并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上一篇:《兩宋詞·張炎·探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趙長卿·探春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