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原文與翻譯、賞析
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于1932年4月。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首短詩既不為歲月的風塵所湮沒,也未因時光的流逝而失色。
詩人以沉郁悲憤的感情、樸素凝練的筆墨描繪了一匹忍辱負重的老馬的形象。老馬那身軛轅下、痛苦萬狀的表象和神態被刻畫得既真切細膩又含蓄蘊藉。全詩共兩節。第一節著重寫老馬不勝重負的形態。起句“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如空谷來風,一下子便警醒讀者,點出老馬之所以不勝重負的原因,流露出詩人憤懣的情緒。“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極其形象地寫出老馬肉體上和精神上深受的折磨。面對這種壓迫,它“不說一句話”、“把頭沉重地垂下”,默默忍受。第二節寫老馬不堪鞭撻的凄情。長年的重軛,老馬不僅筋骨欲斷,身衰力竭,而且精神上也處于極端惶恐和緊張的狀態。前后短短八句,寫盡了老馬的悲慘境遇,是那樣深沉有力。這里有悲哀,有憤怒,有詛咒,有控訴,有一股沖天的怨氣和強壓的怒火,詩人把強烈的感情壓縮到冷靜的外殼里了。
老馬的形象形神兼備,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足以引起讀者聯翩的浮想。許多人由 “老馬”聯想到舊社會苦難深重的農民,認為“老馬”象征著勞苦農民的形象。是的,舊社會農民的地位和境遇,正與“老馬”相似,甚至還不如 “老馬”。但詩人寫 《老馬》 卻另有寄寓。據詩人說,他曾親眼看到這樣一匹命運悲慘的老馬,不寫出來,心里有壓力,但創作時,并沒有存心用它去象征農民的命運,而是借以抒發自己的苦痛和悲憤。聯系詩人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詩中的確凝結著詩人某一時期的“身世之感”,含有詩人自己的影子。
在轟轟烈烈的 “狂飆時代”,詩人被卷入革命的大潮之中; 而隨著革命運動的落潮,他被迫離開隊伍,只身流亡關外,備嘗艱辛。幾經周折考入青島大學后生活才較安定。但蔣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民族的危亡、國土的淪喪、人民的苦難、令人窒息的黑暗現實,使詩人感到極大的苦痛與壓力,思想感情“與受壓迫、受痛苦的農民有一脈相通之處,與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的老馬亦然”。同時,由于缺乏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又置身實際斗爭之外,未能從革命低潮看到未來的高潮,詩人感到無力反抗,心情沉郁;但詩人是倔強的,他堅忍著,還要和命運進行一番苦斗。《老馬》可謂亦馬亦人,“老馬”的形象凝練含蓄地寄寓著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后黑暗的現實生活里所領略到的人生體會和他那種苦斗、特別是堅忍的生活態度。
本詩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比興”的傳統,通篇運用象征手法,以馬喻人。老馬的形象氣韻生動,富于立體感,既是一個完整、獨立的藝術形象,又虛實結合,給讀者留有廣闊的想象的藝術空間,啟迪讀者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和品評,以豐富詩的意境。
本詩沒有新奇綺麗的詞藻,語言平易樸實,甚至以口語入詩,像“總得”、“橫豎”、“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有淚只往心里咽”,簡直就像勞苦者傾訴身受的辛酸,充滿鄉土氣息。然而就是這些平易的詞語、樸素的句子,卻有著豐富的表現力。
本詩形式謹嚴,與所表現的內容構成有機的統一。全詩韻律整飭,音調和諧。總共兩節,每節四行,每行字數大致相等,均為三個音步;韻腳采用 “ABAB”式,并根據內容的需要,采用仄聲韻,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
上一篇:《給戰斗者(節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自然與人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