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詩第一百三十首》原文與翻譯、賞析
莎士比亞
我的愛人的眼睛絕不像太陽,
紅珊瑚遠遠勝過她嘴唇的紅色,
如果發是絲,鐵絲就生在她頭上;
如果雪算白,她胸膛就一味暗褐。
我見過玫瑰如緞,紅里透白,
但她的雙頰,賽不過這種玫瑰;
有時候,我的愛人吐出氣息來,
也不如幾種熏香更教人沉醉。
我挺愛聽她說話,但我很清楚,
樂器會奏出更加悅耳的和音;
我注視我的愛人在地上舉步——
同時我承認沒見到女神在行進;
可是天哪,我認為我愛人比那些
被瞎比一通的美人兒更加超絕。
(屠岸 譯)
【賞析】 喜歡讀英國詩歌的人都會記得: 彭斯的愛人是 “一朵紅紅的玫瑰”; 拜倫的愛人是詩人的 “生命”; 雪萊的愛人勝過 “陸地和海洋的女仙”; 華茲華斯的愛人是一個“快樂的精靈”。在他們筆下,愛人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可以激發出對于星星、黃昏、露珠、花蕊的聯想。應該承認:這些美麗的比喻確實為我們一個個地勾勒出了嫵媚動人、嬌羞可愛的少女形象,有些詩句甚至已經成為贊頌愛情的千古絕唱。
然而莎士比亞所描寫的愛人,卻留給我們另一番印象:她的眼睛不如太陽亮;嘴唇不如珊瑚紅; 胸膛沒有雪那樣白; 面頰沒有花那樣美; 氣息不像熏香般醉人;聲音不像樂器般動聽;就連愛人們常常要贊美的少女的柔發,也竟然像鐵絲一樣堅硬。莎士比亞不僅把這樣一位姑娘視作愛人,而且還為她寫下了30多首十四行詩。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詩,似乎是表達愛情的一種天然媒介。古今中外的風流才子,多以他們的生花妙筆記述那說不盡的繾綣柔情。據說彼特拉克的情詩問世后,吸引了眾多游客去專程拜訪那位本不存在的詩中少女,意欲睹其風采。詩人對美人的傳移模寫,至此可謂登峰造極,因而莎士比亞顯然在有意識地另辟蹊徑,以圖用新的角度和新的意象,達到一種愛情贊美詩的新層次。正如人們常說的:第一個用鮮花比喻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就是蠢才了。一首詩的成功,往往不僅在于其音樂性和抒情性的完美,還在于其比喻和想象的新穎;莎士比亞這首十四行詩的最大特點,正是充分調動了讀者對“愛人”這一概念的聯想,用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的新思維,塑造出更加淳樸真摯的歡愛之情。而最后兩行的迎頭逆轉,則一語道破真意,使前面的層層鋪墊融入完整的預期設想。在莎士比亞看來,更具魅力的似乎是一種成熟無華的愛情,因此,《皆大歡喜》中的羅瑟琳一再譏諷那些千篇一律的情詩和矯柔造作的浪漫愛情。進而言之,作者在情感和詩風方面的獨特追求,同時也反映著他所代表的新的觀念。這種觀念、詩風和情感,又都在后世西方的文化精神及其產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比如華茲華斯在19世紀初所倡導的“樸素的田園生活”,以及他反復描述的那位“無人愛、也沒人贊揚”的村姑露茜,便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見出莎士比亞的影響。華茲華斯的短詩《致——》更像是對莎士比亞這首十四行詩的直接發揚和深化:“天使的歌手都愛去歌唱,那明亮無瑕的太陽;但我卻由衷地感到歡欣,你并非完美的靈像?!嬲拿郎罹釉谟奶?,只有愛人能品嘗;直到那心兒在共鳴中震顫,才見她嬌羞的面龐?!?/p>
我們贊賞莎士比亞的這首十四行詩,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其它風格的愛情詩的排斥。任何一個時代、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意趣,也必然要尋找與之相應的新的情感、意象和表達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在本質上繼承和學習莎士比亞以及其它偉大的詩翁。
上一篇:《刈禾女之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十四行詩第三十三首》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