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濮陽女》原文與賞析
雁來書不至,月照獨眠房。賤妾多愁思,不堪秋夜長。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的丈夫久出不歸,又無音信,獨守空房的痛苦。
她的丈夫為什么遠離家鄉、遠離妻子,久出不歸,又無音信,是因為戰亂而流落在外?是因為謀生走向遠方?是因為應征從軍奔赴邊疆?是因為謀求一官半職而遠離家園?詩里一概沒有明寫,可以任憑讀者去想象。不管屬于哪種情況,夫妻長期別離,引起妻子思念之苦這一點,還是非常明確的。
開頭“雁來書不至,月照獨眠房”兩句,寫長期接不到丈夫的書信,獨守空房之苦。雁,是一種候鳥,每年春分后飛往北方,秋分后飛回南方。古有 “魚傳尺素”、“鴻雁傳書”的故事。尺素,又稱尺書。古人用白絹寫信,長約一尺,故稱書信為尺素。古樂府詩有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受這首詩的影響,后人便以為古人多通過贈送鯉魚來傳遞書信,所以才有“魚傳尺素”的故事,鯉魚或雙鯉遂成為書信的象征。而 “鴻雁傳書”,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據班固 《漢書 ·蘇武傳》:漢武帝時,蘇武以中郎將身份受命出使匈奴,被扣留。漢昭帝時,匈奴又提出與漢朝和好,漢朝要求把蘇武放回。而單于向漢朝使臣謊稱蘇武已經死了。當年隨蘇武出使匈奴的常惠,也被扣留。他聽說蘇武被送到北海牧羊,便設法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漢朝使臣。于是漢朝使臣也撒了個謊,說漢朝皇帝在上林苑打獵,射中一只從北方飛回南方來的雁,雁足上綁著一封信,打開一看,是蘇武的親筆,說他現在在北海,并沒有死。單于一聽,大驚失色,不得不把蘇武送回漢朝。
由于這個故事,便把書信稱做“雁足”。從此就有了 “鴻雁傳書”之說。并把 “魚雁”作為書信的代稱。南朝梁王僧孺有詩道: “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元人柳貫有詩云: “江驛北來無雁帛。”均由此而來。
這里所寫 “雁來書不至”,是說雁飛來了而沒有書信來。雁飛來了,本應帶著書信而來,可是卻沒有書信來,這就更增添了煩惱。古人常常以雁來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和失落之感。比如李清照南渡以后,在戰亂中丈夫病故,大有孤苦無依之哀愁,她在《聲聲慢》詞里寫道:“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正是寫秋雁南飛之時,傷感于它不能傳來書信,從而表達了對丈夫無限悼念之情。“雁來書不至”,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妻子不見丈夫來信的失落心境。此時,這位妻子是在一個明月高照的夜里,獨守空房時發出的哀嘆。“月照”、“獨眠”,制造了冷清、孤寂的環境氣氛,把她孤苦伶仃的相思之痛、無限哀愁之懷,很好地襯托出來,可謂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末尾“賤妾多愁思,不堪秋夜長”兩句,不僅點出了思念者的身份,而且直言不諱地說明“多愁思”。一個“多”字,把她來自方方面面、連綿不斷的愁思寫了出來。不僅如此,進而還說明她不能忍受那漫漫秋夜。“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秋天,最容易引起人們思念親人。秋夜,就更增添了悲涼氣氛,增添了哀愁。
詩人通過雁來、月照、獨眠、愁思、秋夜等一連串富有悲涼特征的景物描寫和孤獨行為的描寫,把一個郁郁愁思,沒精打采的思婦形象刻畫出來,給人以如泣如訴的深刻印象。
上一篇:《先秦民歌·溱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宋代民歌·熙寧中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