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之歌》原文與翻譯、賞析
高爾基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云,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 在這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中的戰斗的歡樂: 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云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雷聲轟隆,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吼。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海燕在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云,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它深信,烏云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狂風吼叫……雷聲轟隆……
一堆堆烏云,像藍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動,一晃就消失了。
——暴風雨! 暴風雨就要來了!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
高傲地飛翔; 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戈寶權 譯)
【賞析】 1901年3月,高爾基參加了彼得堡學生的游行示威活動,目睹了沙皇軍警鎮壓革命的血腥暴行,心情異常激憤,當即創作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在這篇小說里,許多鳥兒聚集在一塊議論自由,黃雀則給同伴們唱起它在別處聽來的海燕之歌。沙皇書報檢查機關不準發表這篇小說,只有小說的結尾部分《海燕之歌》由于象征意義更為隱蔽,才被允許在雜志上發表。
這首散文詩表面上描寫的雖是暴風雨來臨之前海邊的自然景色,但實際上卻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反映了1905年俄國第一次大革命前夕的政治形勢,是一首洋溢著革命激情的浪漫主義作品。當時,世界革命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俄國。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工人運動如火如荼,由經濟罷工轉為政治斗爭。在工人運動的影響下,農民和學生也紛紛起來,工人運動和農民斗爭、學生罷課匯合成了洶涌澎湃的怒潮。這一切預示著革命高潮正在到來。高爾基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創作的《海燕之歌》,可以說既是俄國人民解放運動日益高漲的產物,又是更大革命風暴即將到來的預報。
“海燕”一詞,在俄語中是由“暴風雨”和“信使”兩個詞綴合而成的,所以海燕這個詞便含有“暴風雨的信使”之意。在詩歌中,海燕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化身來加以描寫的。在烏云密布,電閃雷鳴,海浪滔天,暴風雨就要來臨之際,“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帶著勇敢的叫喊聲,高傲地在烏云和大海之間展翅飛翔。它確信烏云是遮不住太陽的,呼喚著“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同海燕相反,那些膽怯蠢笨的海鷗、海鴨和企鵝,則被暴風雨和轟隆隆的雷聲嚇破了膽,呻吟著、躲藏著。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資產階級市儈和機會主義者害怕革命的嘴臉。與此同時,風、云、雷、電與泛著白沫的大海展開了激烈的搏斗。烏云壓下來,海浪迎著雷聲;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很明顯,這些描寫既象征著作垂死掙扎、瘋狂鎮壓革命的反動勢力,又是蓬勃發展的革命運動的寫照。
這篇作品不但包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且還具有驚人的藝術魅力和鮮明的藝術特色。全詩洋溢著火山爆發似的激情和排山倒海般的氣勢,充分體現了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者運用高超的藝術構思,以象征的藝術手法為基本的表現手段,兼取對比、擬人、比喻、烘托諸種藝術手法,以正面描寫為主,側面描寫為輔,最大限度地調動讀者的想象力,使作品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中的語言生動形象,絢麗多彩,感情色彩濃烈,具有很強的音樂感和畫面感。
《海燕之歌》的問世,不僅成為當時俄國人民反對沙皇專制的有力武器,而且對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海上(其一)》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淡淡的月光凄冷清幽……》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