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原文與翻譯、賞析
周作人
一條小河,穩穩地向前流動。
經過的地方,兩面全是烏黑的土,
生滿了紅的花,碧綠的葉,黃的果實。
一個農夫背了鋤來,在小河中間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攔著,下來不得;不得前進,
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亂轉。
水要保他的生命,總須流動,便只在堰前亂轉。
堰下的土,逐漸淘去,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這堰,
——便只是想流動,
想同從前一般,穩穩的向前流動。
一日農夫又來,土堰外筑起一道石堰。
土堰坍了,水沖著堅固的石堰,還只是亂轉。
堰外田里的稻,聽著水聲,皺眉說道,
——“我是一株稻,是一株可憐的小草,
我喜歡水來潤澤我,
卻怕他在我身上流過。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他曾經穩穩地流過我面前,
我對他點頭,他向我微笑。
我愿他能夠放出了石堰,
仍然穩穩的流著,
向我們微笑;
曲曲折折的盡量向前流著,
經過兩面地方,都變成一片錦繡。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認識我了,
他在地底里呻吟,
聽去雖然微細,卻又如何可怕!
這不像我朋友平日的聲音,
被輕風攙著走上沙灘來時,
快活的聲音。
我只怕他這回出來的時候,
不認識從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過去。
我所以正在這里憂慮。”
田邊的桑樹,也搖頭說,
——“我生的高,能望見那小河。
他是我的好朋友,
他送清水給我喝,
使我能生肥綠的葉,紫紅的桑葚。
他從前清澈的顏色,
現在變了青黑;
又是終年掙扎,臉上添出許多痙攣的皺紋。
他只向下鉆,早沒有工夫對了我的點頭微笑;
堰下的潭,深過了我的根了。
我生在小河旁邊,
夏天曬不枯我的枝條,
冬天凍不壞我的根。
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
將我帶到沙灘上,
拌著他卷來的水草。
我可憐我的好朋友,
但實在也為我自己著急。”
田里的草和蝦蟆,聽了兩個的話,
也都嘆氣,各有他們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亂轉;
堅固的石堰,還是一毫不搖動。
筑堰的人,不知到那里去了。
【賞析】 在為數不多的“五四”優秀新詩里,周作人的《小河》是曾經被當時和后來不少詩評者所推許的。不過今天看來只有把它放到新詩初創時的歷史環境里方可對它了解得更準確一些。《小河》作于1919年1月,最初發表在當年11月的《新青年》上。該詩的面世,不但使寥若晨星的新詩作者中又增添了一位新人,而且這篇新作本身就閃耀著詩美的異彩,為尚處在萌芽狀態的新詩擴大了影響。
“五四”新詩人大都有著比較深厚的傳統詩的素養,但這也使他們在向新詩嘗試的起步中感到分外吃力。其中異常突出的難點是音節問題,因為他們總是擺脫不掉傳統詩的聲調的影響,寫出的新詩多帶著舊格律詩的舊痕跡。正當人們為此大感困惑之際,《小河》 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格局與聲音出現在新詩壇。它全然沒有按照傳統的作詩的路數去設計與安排什么音節,而是以散文的樣式結構而成。這是一種新觀念,即: 是不是詩不取決于有無固定的或明顯的“頓”(節拍),而是求其內在情緒與情感所引起的語氣與聲調的波動,也就是所謂 “自然的音節”? 胡適評論 《小河》時認為,它的聲調 “在骨子里”,它的 “自然的音節” 的特點是 “在自然的輕重高下,在語氣的自然區分”。“雖然無韻,但是讀起來自然有很好的聲調,不覺得是一首無韻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小河》之所以具有“自然的音節”,還在于它十分講求“內部的組織”,即全篇作品的“層次、條理、排比、章法、句法”等。例如它通過農夫未來之前小河周圍一片寧靜美所顯現的韻致,及來之后流水的 “亂轉”,稻禾、小草等此起彼伏的訴說所形成的層次與章法,同樣為全篇詩作造成了語氣、聲調的“自然的輕重高下”。《小河》如此處理音節,為人們重新認識與對待新詩的音樂性問題開拓了一條新思路。
初創期的新詩為改變一度出現的抽象議論風氣,曾提出“具體的作法”。《小河》利用它散文式的敘事與描寫的便利,細膩地摹寫了動態中的流水、農夫的來去、擬人化了的草木禾谷的對話;描繪了花朵、葉子、果實的各種艷麗的色彩;刻畫了河岸、沙灘、土石堰、潭、田野等形狀、輪廓各異,高底、遠近不同的景象,多角度地全息攝影似地烘托出一處生氣盎然的自然景觀,既顯得具體實在,又在詩人所構造的立體的畫圖中洋溢著某種情味與哲理。所以《小河》已不只是實現了“具體的作法”,而是有了更多的發揮與創造,已是“融景入情,融情入理”的佳品了。
但是《小河》并非寫實之作,它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五四”時寫實主義是主流,不過西方正在風行的現代主義也不時為新詩人們所嘗試。《小河》較好地運用了這種藝術表現技巧,它避免了某些新詩創作中簡單比附的作法,而是經過不同層面的景、情、理的描述,造成一種朦朦朧朧的含蓄、深遠的意境,但又分明在意味著什么,將大自然那種躍動的無限生命力,與“五四”的時代精神有機地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回味與啟迪。
上一篇:《寶鼎現》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小草在歌唱——悼女共產黨員張志新烈士》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