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許渾,字用晦,潤州(今江蘇丹陽縣)人,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進士,任監察御史、虞部員外郎,又任睦州、郢州刺史。自幼苦學勞心,體弱多病,淡于名利,性好林泉。在潤州丁卯澗附近有他的別墅,他在那里自編詩歌,因名《丁卯集》。許渾詩多登高懷古之作,又有明顯的隱退思想。在詩的形式上多寫五、七言律詩,集中無一古體(古體是漢魏六朝時形成的四、五、七、雜言諸體,平仄、用韻、對仗都比較自由)。許渾詩辭意工麗,音節清亮,情調深沉,陸游把他的詩推崇為晚唐“杰作”。
咸陽是秦、漢時的都城,在唐代隔渭河與唐都城長安相望,故址在今陜西咸陽市東窯店。許渾在一個陰沉的秋天的傍晚,登上了咸陽城東樓,觸目傷情,對眼前景物和歷史陳跡,泛起無邊的興亡感慨。當年這里人煙稠密,殿閣輝煌,可如今俯視所見,滿地生長的蘆荻楊柳,與荒僻的汀洲相似;云煙竟從溪水上發生,落日從寺閣后面沉沒下去。秋風急驟地撲進城樓,它提醒人的經驗,這是山雨欲來的前兆。這時北望當年皇家的禁苑,一片綠草平蕪,成為飛鳥夕宿之地;南望漢宮遺址,所見唯有秋林黃葉,時聞寒蟬凄鳴于衰樹梢頭。秦漢的繁華榮盛已經是了無痕跡,經行此地之人,面對這風雨荒涼,還是不要追索和辨認當年的事物為好;如果執意要我說出登臨中所見的秦漢舊物,我只能告訴問者,僅有那滾滾向東而去的渭河流水,還沒有改變秦漢當時的流向……這首詩中的興亡感慨表明,人世間沒有永存的事物,也沒有永不消歇的繁盛,這與我們所認識到的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都要在歷史上滅亡的規律是一致的。本詩中的“山雨欲來風滿樓”,已成千古傳誦的佳句。
上一篇:范仲淹《漁家傲》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錢起《歸雁》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