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原文與翻譯、賞析
曹操
東臨碣石①,以觀滄海②。水何澹澹③,山島竦峙④。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注釋】 ①碣(jie節)石:海畔山名,原在今河北省灤河入渤海口附近,遠望巨石矗立,故名。傳說東漢后陷沒于海中。②滄海:大海。③澹澹:水波動蕩的樣子。④竦峙(song zhi聳治):高高挺立。竦:同“聳”,高。
【詩大意】 向東登臨碣石山,來觀望大海。海水波浪涌動,山島聳立在海中。樹木郁郁蔥蔥,百草豐盛茂密。秋風吹動樹木百草發出沙沙的響聲,大浪高高涌起。日月好像運行在大海之中;燦爛的銀河仿佛出自海底。真是慶幸極了,讓我們用詩歌來表達心意吧!
【賞析】 《觀滄海》與《龜雖壽》,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一、四兩樂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觀滄海》與《龜雖壽》大約作于曹操北征三郡烏桓,消滅袁紹殘部,解除南下吳蜀的后顧之憂后,引兵自柳城還歸的途中,時當建安十二年秋。
《觀滄海》與《龜雖壽》都是四句一韻,各有三韻;最后兩句是樂曲的尾聲,與正文無關,可以不論。
“東臨碣石”四句,寫詩人登臨碣石山,向東眺望大海時的情景,一水一島,一動一靜,鋪寫穩健。“水何澹澹”,總覽大海壯闊的波瀾,“山島竦峙”,于汪洋海面上點出高高聳立的山島,概括展示了一幅廣闊無際的海面上微波動蕩、山島挺立的景象。“樹木叢生”四句緊承水、島而下,一氣貫注。前兩句承“山島”而描寫島上景物:“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勾勒了海島上雖已深秋而不謝的自然景觀,隱隱透出一種大海抵御了寒秋肅殺,給予了海島樹木、百草以秋而彌茂的勃勃生機。這正是以海島景物映襯出大海旺盛不衰的自然品格。后兩句承海水而寫出大海那雄大而洶涌的力量:“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隨著蕭瑟的秋風在海空掠過,吹得大浪洪濤奔涌而起,這真是風助海勢,海借風威,好一幅風吹浪涌的雄偉壯觀圖景! “日月之行”四句,由實入虛,從上述大海實景的壯觀描述,轉入對大海壯觀的奇偉想象:仿佛看到那周天運轉的太陽、月亮,從大海中升起又落到大海之中;那斜貫夜空的燦爛銀河,仿佛是從大海的深底奔涌而出。詩人馳騁想象的翅膀,寫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漢,涵容大千宇宙的博大、宏偉的氣象,顯示了一代雄杰曹操囊括四海、一統天下的壯闊胸懷和宏大理想。此詩賦予了大海以博大深厚,蒼茫沉雄、涌動不息的性格和生命力,而大海形象滲透著詩人的氣質和精神力量。劉熙載《藝概》講:“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沈德潛《古詩源》評此詩說:“有吞吐宇宙氣象”。都是精辟之論。
上一篇:《觀梅有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記憶和我》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