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是一首情意綿邈的思鄉曲。
封建社會的士大夫,漫游,宦游,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異地思鄉也就成為他們吟詠的重要題材,其中佳作甚多。例如王勃的《蜀中九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都是流傳人口的名作。但各首詩都有自己特殊的境界,使得鄉思這種被人們一再陳訴的情感,在不同的詩中,引起人們不同的感受。例如王維的詩前兩句抒發詩人主觀的感受,主要傾訴游子在他鄉的孤獨感。后兩句則描寫家園兄弟們團聚時“少一人”的不完滿的手足之情。兩地的相思,兩地的懸念,都被詩人在短詩中寫到了。但這種相思是產生于特殊的時節中——九月九日,佳節。以后這首詩就變成佳節思親的口頭吟了。
李白的這首詩則不然。是一個偶然的機遇中所引發出的鄉思。從第一句的詢問口氣中,對此不期然而聽到的玉笛之聲,有些出乎意料。但它借著春天柔和的東風,吹奏著古老的《折楊柳》離別的曲調,破長空而來,把惆悵的鄉思灑滿了全城。在夜空中飄蕩著,一時間浩渺無際,統攝著人們的心靈。
本來是平靜的春夜,被一聲玉笛吹得陷入了鄉思的愁城。究竟是玉笛之聲有如此神奇的魔力?還是客居洛城的游子有如此眾多?應該說首先是詩人自己的故園之思是深沉的,被笛聲中的樂曲一觸發,便更是不可收拾,廣漠無際地延伸開來,仿佛充塞於整個洛陽城,洛城變成了思鄉的愁城。
這是李白所特有浪漫的夸張手法,例如《子夜吳歌·秋歌》中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笔怯稍鹿?、秋風,把征婦對良人的思念——搗衣聲中的玉關情,散布於長安;而這首詩則借東風吹揚的笛聲把故園情彌漫於洛城。藝術的感人力量是強烈的,也是真切的。
洛陽沉浸在深沉的鄉思之中。
上一篇:陳子昂《春夜別友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