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羅隱·市儺》鑒賞
儺之為名,著于時令矣,自宮禁至于下俚,皆得以逐災邪而驅疫癘。故都會惡少年則以是時鳥獸其形容,皮革其面目,丐乞于市肆間,乃有以金幣應之者。吁! 是雖假鳥獸以為名,其固為人矣。復安有為人者則不得人之金幣,為鳥獸者則可以得人之金幣乎?豈以鳥獸無知,而假之則不愧也,以人則識廉恥,而取之則愧焉? 嗚乎!
(《羅隱集》)
羅隱的小品,以諷刺辛辣著稱。本篇通過社會習俗的變遷,感嘆于世道人心的澆薄。作者更多的是哀感嘆息,而不是冷嘲熱諷,這在羅氏的小品中,別饒一種情韻。
儺,是古代迎神賽會以驅除疫鬼的儀式。這一習俗往往在歲末前一日,用面具裝飾為鳥獸鬼神之狀,以迎神祭賽,驅疫除癘。羅隱的這篇小品,比較詳細的記載了唐代儺的情況。
按照本文記載,儺在唐代是明著于歷書上的正式節日,從宮中到民間都一樣祭賽,形式是裝飾著皮革外裝,戴著鳥獸形面具,以模仿鬼神,祭賽驅疫。但到晚唐之時,儺已不僅是祭賽的盛會,甚至也不限于娛樂的作用,而開始具有某種經濟目的。街市上的一些年輕人,借此以丐討錢財。當然,這種活動不包括宮中,而且也不包括鄉間,只是局限于城市街坊間,所以被稱作“市儺”。
如何評價這類活動?今天的人們或許會贊之為商品意識的萌芽。不過,羅隱并沒有這種觀念。他只看到了嚴肅的祭神活動蛻變為聚斂乞討的鬧劇,而戴著面具乞討,更使他產生了深沉的感慨。作為人,伸手乞討是可恥的,雖然戴上面具進行乞討,但人畢竟還是人,難道戴上了面具就可以毫無愧怍嗎? “豈以”一問,發人深思,尤能啟發人們對充斥于社會的類似現象產生無數聯想。篇末“嗚乎”一嘆,勝過千百言語。以此收束全文,余韻無窮。
上一篇:《明·徐弘祖·嵩山》鑒賞
下一篇:《兩漢·劉向·師曠論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