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劉向·師曠論學》鑒賞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 “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 “何不炳燭乎?”平公曰: “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 “盲臣安敢戲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 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 昧行乎?”平公曰: “善哉!”
(《說苑·建本》)
晉平公想要學習,卻擔心自己年齡已老。而師曠認為,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學習。他形象地比喻: 少年好學,好象初升的太陽; 壯年好學,好象正午的陽光; 老年好學,好比蠟燭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雖然光線微弱,但總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這一比喻,生動形象,人們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晉平公為之稱善。
本篇的特點,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師曠的說辭,不是陳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識來闡發自己的主張。為了吸引對方的注意,師曠有意利用漢語一音多義的特點,用雙關的手法故意曲解晉平公的語意。晉平公所說“欲學,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齡老大,已入暮年。師曠卻將“暮”字解釋為太陽已落,天色將晚,所以說: “暮,何不炳燭乎?”這樣的曲解,形同戲弄,正因為如此,師曠的話才引起晉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師曠由“炳燭”自然導引出關于學習的比喻,留給對方的印象也就更為深刻了。先秦游說之士的說辭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訣竅也就在這里。
上一篇:《唐·羅隱·市儺》鑒賞
下一篇:《清·錢大昕·弈喻》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