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鑒賞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 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 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 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余處矣。予故嘗日: 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廢興而得; 則 《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皇朝文鑒》)
本篇是宋代文人李格非為其著述《洛陽名園記》而寫的后記。然而,就其實質而言,則分明是一篇出色的政論小品。
作為一篇借史論今、供景議政的短論,其妙處在于并未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地宣布自己的政治見解,而是幾經曲折,婉轉有致。先是以洛陽地勢及其在歷史上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引導出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緊接著。又以洛陽園林的滄桑演變,引導出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也。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步推論皆未以正面的論點亮相,而是以兩處“予故嘗曰”(所以我曾經說過) 來增加其論點的可容性,避免鋒芒直露。在這兩步推論之后,才逐漸亮出作者寫這篇文字的立意: “則 《名園記》 之作,予豈徒然哉?”就是說,作者編著《洛陽名園記》,并非無緣無故,而是有其政治含義的。含義何在呢?作者筆鋒一轉,開始畫龍點睛,托出本文的真正要旨所在。盡管前面已經一波三轉,一唱三嘆地作了大量鋪墊,仍猶恐未達到充分效果,于是又悲天憫人地激嘆一聲“嗚呼! ”此后的點題破論,則順此氣勢而下,竟全然不似案頭文字,而是有如痛心疾首的當面忠告,一派切切之意,連反問帶感嘆,末了一句更是毫不含糊,直呼“唐之末路是矣!”這與文章前面部分的婉轉細致恰成對照,獨具其文字魅力。這一冷一熱,一收一放,顯示出作者把握文體的深厚功力。
上一篇:《宋·蘇軾·書李伯時山莊圖后》鑒賞
下一篇:《清·魏禧·書羅飯牛扇面》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