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詩《涼州詞》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唐代隴右道涼州,位于漠南、祁連山北的“絲綢之路”上,州治在今甘肅武威。以其寒涼,故自漢代始稱涼州,其實在“一片孤城”的武威,看不到黃河(如同登鸛鵲樓看不到黃河入海一樣),故一本作“黃沙直上”。“黃河遠上白云間”與“黃河入海流”、“白日依山盡”同屬改組了客觀事物的意中奇異之景(鸛鵲樓在山之西),所抒發(fā)的也同是昂揚闊大的情懷,并帶幻想成份。但比起《鸛鵲樓》來,《涼州詞》夸張和幻覺的成份更為鮮明和濃重,時間、空間和認識事物的邏輯(自然及社會),都按詩人充滿自信的主觀愿望作了重新組合。“黃河遠上白云間”,是瞭望黃河上游的夸張景象(下游往低處流,不會引起此想象),黃水仿佛倒流,時空逆轉(zhuǎn),更顯得浩浩蕩蕩,直上云天。加上一片孤城、萬仞祁連雪山的襯景,在幻覺的夸張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開辟鴻濛般的壯美。人——社會——自然——宇宙連為一體。羌笛何須奏出陣陣哀怨欲泣的曲調(diào)呢! 詩人嘲笑這種小兒女式的柔情。戍守邊塞的將士們習慣了“六月尚聞飛雪片,三春豈見有煙花”(敦煌唐人佚名氏詩)的荒寒,邊地春風不度,楊柳之類植物本來不多,還是不要在《折楊柳》的曲調(diào)中寄托悲悲切切的離愁別緒吧! 認識社會事物的邏輯也表現(xiàn)出粗線條的獷悍。論者多把后二句解為苦于邊塞的哀怨,與前二句壯麗的意境和灑脫干脆的口氣似不相吻合,但全詩也含有悲涼的意味,令人有蒼茫之感。這也是一說。
《開天傳信記》云:“西涼州俗好音樂。”唐代已有七種不同宮調(diào)的《涼州曲》。《開天傳信記》又載,開元中由西涼州獻進《涼州曲》,明皇命諸王于便殿觀之,曲終,諸王皆稱萬歲,獨寧王不賀,并指出涼州音樂有“宮離而少征,商亂而加暴”等缺點,大概指的是多數(shù)涼州曲調(diào)具有西北游牧民族音樂高亢激越悲壯奔放的特點。《集異記》載“旗亭畫壁”故事中,女伶曾演唱王之渙《涼州詞》,但不知用何曲調(diào)。從王作《涼州詞》的壯闊格調(diào)看,大概曾受到?jīng)鲋菀魳返挠绊憽?/p>
《滄浪詩話》開篇就主張學詩應“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并強調(diào)指出此乃單刀直入的學詩正路。盛唐詩歌是盛唐時代的反映。王之渙詩歌激越昂揚的個性風格還應和時代風尚結(jié)合起來理解。由于初唐以來百余年的休養(yǎng)生息,盛唐時期出現(xiàn)了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少見的高峰,經(jīng)濟繁榮,軍事強大,國家統(tǒng)一,文化發(fā)達。《開天傳信記》描述了開元盛世的景象:“天下大治,河清海晏。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西行,亙地萬余里,入河隍之賦稅,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數(shù)。四方豐稔,百姓殷實。”審美意識必然聯(lián)系著人生價值觀,王之渙詩歌中神完氣足的意象,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反映。嚴羽以禪論詩,謂盛唐諸人“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等等。聽來十分玄妙,其實他所描述的種種,都源于盛唐人心胸開闊、個性豐滿,因而揮灑自如、舉重若輕,風度十分優(yōu)雅這一點。有人推崇《涼州詞》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所以,盡管王之渙詩今存不過《全唐詩》輯錄的六首,但他仍不失為盛唐詩人的重要代表者之一。
上一篇: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節(jié)錄》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世說新語《劉伶病酒任誕門》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