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西民《說“左涂右抹”“東擺西搖”》原文|注釋|賞析
最近輿論界又看見兩句很新穎的話,即所謂“左涂右抹”、“東擺西搖”是也。這話,是對一部分“迷途”的人而寫的: “你們在此偉大的局面與宏偉的前途中,竟不知安置身心于何所,窮年累月,左涂右抹,東擺西搖,直至于爛額焦頭而尚不能一悟”。這段文章很有兒分斤兩。可惜該文作者在講了一大篇仁義道德之后并未能清晰的指示出一條安置身心的道路。但是對于 “左涂右抹” 、“東擺西搖” ,甚至到了焦頭爛額的境地而不能覺悟這一點的提出,倒是很值得我們來一番鼓吹并加以申論的。
號稱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存在,確實是一個奇特的存在。從歷史上的人物到現在,你看人是多么不同啊! 有的人真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的,有偉大的操守,忠于事業,忠于信仰,堅貞不移地奮斗。他們勝利的時候如此,失敗的時候,同樣不改,這種人就是人類歷史的脊梁。另外有一種人,是專門投機,看風使舵,一味自私自利。高官厚祿之下,可以認賊作父,但一旦另外有好的 出處,又很容易翻臉無情,大肆抨擊過去伺奉的主人為萬惡魔王。這類人,是無所謂公道是非,只有私利,更無所謂氣節,只有投機罷了。這種人的表現,就是 “左涂右抹” 、“東擺西搖”者流,是根本沒有羞恥可言的人,這類人便是人間的渣滓。
我們看看大名鼎鼎的變節分子汪逆精衛吧!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何等悲壯的語調。到后來又大聲說:“革命的向左轉”,又是何等的革命呀! 抗戰初期,頭一天尚在說抗戰到底,第二天卻悄悄逃跑,去投奔日寇,建立所謂 “東亞新秩序”去了。這是投機善變的典型人物,在其熏陶下的更不知其數了。
象這類 “左涂右抹” 、“東擺西搖” 的無氣節分子,當他在東西擺動左右涂抹中,可以看出他還頗有些本領。盡管他的人格掃地,但擺來搖去,總是搖擺在上面,儼然還是高人一等,而且滿嘴還是仁義道德。你看汪逆精衛,當他潛伏在抗日營壘中時,固然對抗戰到底的道理說得有聲有色,即是逃出去降敵叛國之后,他變了一套道理仍是吹得天花亂墜。不僅這樣,最近,愈變愈奇,叛國的可以自吹是如何愛國,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可以成為衛道之士,本是東擺西搖的貨色,反過來還可以罵人家 “左涂右抹”。真是一片茫茫大霧,弄得烏煙瘴氣,令人莫測高深。你能說這種人本領不高明嗎?
然而我們讀古今中外歷史,可以相信這樣一個真理,凡是“左涂右抹”、“東擺西搖”的角色,總是少數人而已。一個偉大的革命者曾經說過: “領導者們有的來了,有的去了,但民眾依然沒有改變。”這是真理。民眾是不會變的,他們厭惡變節者,厭惡擺搖者。所以拿“左涂右抹”、“東擺西搖”來贈送給人民,似乎是有些沒看清對象吧!
(1943年11月18日《新華日報》)
賞析 “左涂右抹”、“東擺西搖”,指人沒有堅定的立場,沒有赤誠的信仰,今日倒戈,明日反水,是一種沒有氣節的行為。本文寫于1943年,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一方面,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對國民黨的誘降;另一方面,國民黨頑固派乘機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就在這種形勢下,輿論界有人擺出一副教師爺的架勢,顛倒黑白,將“左涂右抹”、“東擺西搖”的帽子扣到人民頭上。對此,作者義憤填膺,禁不住提起筆來,對這種混淆視聽的奇談怪論進行了有力駁斥,還事物以本來面目。
古往今來,在任何一次社會大變動面前,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人物:一種人,有偉大的操守,忠于事業,忠于信仰,無論在勝利或失敗的時候,都能堅貞不移,矢志不渝,他們是“人類歷史的脊梁”;另一種人,專門投機,看風使舵,有高官厚祿可以認賊作父,有了另外的好處又翻臉無情,這種人只配稱之為“人間的渣滓”。在這里,作者對堅定地維護民族利益的共產黨人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贊頌,對為一己私利而無恥變節的叛徒進行了憤怒的鞭撻。
為了使自己的論據更加充實、飽滿,使讀者更為信服,作者又拉出變節分子中的典型人物汪精衛來示眾。在剖析汪精衛這一人物時,作者處處抓住文章的題眼“左涂右抹”、“東擺西搖”八個字。你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的高調,“革命的向左轉”的叫喊,便是他“左涂”和“東擺”的一面;而悄悄逃跑,去投奔日寇,建立所謂“東亞新秩序”,又是他“右抹”和“西搖”的一面。文章尖銳地揭露了汪精衛的言行不一,雖寥寥數語,就把一副叛徒的嘴臉非常生動形象地勾畫了出來。從中讀者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謂“左涂右抹”、“東擺西搖”者不是別人,正是汪精衛之流的變節分子自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讀來令人感到暢快淋漓。
行文至此,本可以就此打住,而作者卻不停筆,繼續窮追不舍。他指出: “叛國的可以自吹是如何愛國,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可以成為衛道之士,本是東擺西搖的貨色,反過來還可以罵人家 ‘左涂右抹’ 。”這就進一步告訴人們,汪精衛之流之所以要血口噴人,倒打一耙,誣陷人民大眾“左涂右抹”、“東擺西搖”,不過是為掩蓋他們自己投降變節所玩弄的卑劣伎倆。這里,文勢激蕩,言辭犀利,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最后,作者引用一位革命者的話說明,盡管有少數人在變節,而民眾是不會變的,誣指人民“左涂右抹”、“東擺西搖”,是“沒看清對象”。這不無戲謔的結尾,看似輕輕一筆,實際上是對那些無恥的變節者的又一次無情的嘲弄。幽默,含蓄,而又意味深長。
雜文是文藝性的政論文,難免要使用駁論。本文在駁論方法的運用上,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它的觀點之鮮明,論據之充分,論證之嚴密,均堪稱寫作駁論性雜文之范本。
上一篇:劉子翚《試梁道士筆》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臧克家《說與作——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