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詩,是足以驚神泣鬼的一首壯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一句,項羽概括了自己叱咤風云的業績。他是將門之子,少年氣盛,力能扛鼎,才氣超群。他胸懷大志,面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他是頂天立地的英雄,23歲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率領江東八千子弟投入起義的大潮,成了諸路起義首領中的佼佼者。巨鹿一戰,破釜沉舟,與幾倍于己的秦軍進行浴血奮戰,奇跡般地殲滅了秦軍主力,被各路諸侯推舉為“上將軍”。此后,所向披靡,直至進軍咸陽,自封為西楚霸王。他風流倜儻,酷愛駿馬美女。胯下烏騅,青白雜毛,威風凜凜;愛姬虞美人,年輕貌美,隨軍轉戰,形影不離。但從這一句詩中也可以看出,項羽夸大了個人的力量,這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時不利兮不逝”,天時不利,連烏騅馬也不肯前進了。項羽不是新時代的驕子,而是舊制度的犧牲品。且不說他坑殺20萬秦國降卒,進咸陽后縱兵燒殺搶掠,早已失去民心,就只他分封諸侯的作法,就完全背離了黎民百姓渴望安定統一的愿望。之后在四年的楚漢之中,他雖然與漢軍大戰七十,小戰半百,打了不少勝仗,但靠的仍是匹夫之勇。既不善于用人,更不明于審時度勢,他的失敗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全是咎由自取。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面臨絕境時的悲嘆。他被漢軍追及,撤至垓下,陷入漢軍重圍,以致眾叛親離,帳內只剩下他心愛的虞美人。他夜不能寐,與虞姬悄然相對,借酒澆愁。突然,四面傳來陣陣楚歌,項羽愕然失色,驚呼: “漢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明白自己到了窮途末日。絕望的痛苦襲擊著他。王位、天下,得而復失,連自己心愛的女人和戰馬都保不住了。他關心他們的命運,不忍棄之而去。虞姬也很悲傷,眼含熱淚,起而舞劍,邊舞邊歌,唱道: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身亡,好不悲壯!
項羽是一赳赳武夫,少年時代討厭讀詩書,情急時刻卻詠出催人淚下的詩篇,那是因為,他生于楚國,長于楚地,長期受楚國文化的熏陶。《垓下歌》頓挫悲壯,直抒胸臆,感情激越,這也是楚歌固有的特色。
上一篇:團扇郎|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夜宿石門|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