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散后(選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在生命的路上,
快樂時的腳跡是輕而浮的,
一剎那便模糊了。
只有憂郁時的腳印
卻沉重的永遠的鐫著。
組詩《散后》,見于梁宗岱1924年12月出版的詩集《晚禱》。這里選析的是《散后》中的一首,這首詩對比展現“快樂”與“憂郁”對“生命”的不同影響結果。
緣于社會生活駁雜錯綜、反覆多變,人的一生便不會處在一種恒定狀態,甜酸苦辣諸般滋味,都有機會嘗到。所謂人生無常,有順境也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笑容也有淚痕。雖說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追求歡樂是人的天性,但在人的一生中,肯定有歡樂愉快的時候,也注定有悲哀憂郁的時候。詩人在此詩第一行即運用比喻,把人的生命過程比作一條道路,道路是供人行走的,上面肯定會留下“腳跡”。人的生命過程若是一條道路,而人的一生又免不了經歷歡樂和憂郁諸般情事,那么,歡樂和憂郁便會很自然地在人的生命道路上留下“腳跡”了。這是把“快樂”和“憂郁”兩種精神情緒狀態擬人化、形象化,使之與第一行詩中的比喻相適應。詩人認為:“歡樂時的腳跡是輕而浮的/一剎那便模糊了/只有憂郁時的腳印/卻沉重的永遠的鐫著。”詩句中包含的顯然是作者的人生體驗,同時也是人們共同的經驗。從人的心理對時間的感覺來看,歡樂的時間似乎過得特別快而憂郁的時間似乎過得特別慢,正是這心理時間的一快一慢,便決定了“快樂”和“憂郁”給人造成的印象有了輕淺和深重的差別。從人對所經歷的事件的承受情形看,快樂的事情像蜜,只給人甜的滋味,像輕風像流云,習習地吹過悠悠地飄過,除了快適,并不給人更多地留下來什么;而憂郁的事情就不同了,它更像鹽,除了咸味,還有苦澀,若是多了,還能把人的皮肉漬得紅腫,留下斑痕;憂郁像亂麻像繩網像長蛇像鈍刀像鋸齒,擾你縛你纏你,慢吞吞地沒完沒了地切割你,讓人久久擺脫不掉,甚至留下終生的傷疤。“快樂”和“憂郁”對“生命”的不同影響結果,導致人們總是去尋找“快樂”而厭棄“憂郁”。
然而,人畢竟不是淺薄無聊的猴子, 只是一味地鬧鬧嚷嚷,興高采烈。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有記憶有思想,并且渴望超越生命的“輕浮”、 “短暫”性,進而執著追求生命的“重量”和“永恒”。人珍視記憶、重視思想,而足資箴戒的記憶和富有價值的思想,多是在憂郁痛苦之中產生的。人在憂郁痛苦之中,方能感受到生命的沉甸甸的重量。這種生命的沉重感覺,也就是生命的“份量”感。讓生命獲得“份量”,正是主體意識覺醒的人孜孜以求的,因為它使生命擺脫了“浮云柳絮無根蒂”的輕浮盲動狀態,賦予生命以價值和意義。為了價值和意義的實現,人進而去奮力追求生命的“永恒”,在“生命的路上”鐫下“永遠”的“腳印”。
——人必然要尋找“快樂”,但也有必要“回避”快樂。一味追歡逐樂的“生命的路上”,只會印下“輕浮”的“腳跡”,而且很快就模糊、消失了。人在感情的層面厭棄“憂郁”,但在理性的層面,“憂郁”又是不可缺少的。在“生命的路上”,只有“憂郁時的腳印”,才能“沉重而永遠的”留下來。
有道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浮淺的“快樂”和深刻的“憂郁”,對生命的影響結果的確是大相徑庭的。
上一篇:《方拱乾·放雉》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卞之琳·斷章》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