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惜紅衣》
余從姜石帚游苕霅間三十五年矣,重來傷今感昔,聊以詠懷。①
鷺老秋絲,蘋愁暮雪,鬢那不白。倒柳移栽,②如今暗溪碧。烏衣細語,③傷絆惹、茸紅曾約。④南陌,前度劉郎,尋流花蹤跡。⑤ 朱樓水側,雪面波光,汀蓮沁顏色。當時醉近繡箔,夜吟寂。三十六磯重到,清夢冷云南北。買釣舟溪上,應有煙蓑相識。
【注釋】 ①姜石帚:宋末元初杭州文士。清代有人認為是姜夔,非。說見夏承燾《白石道人行實考·石帚辨》。苕霅(tiao zha條炸):指今浙江湖州市。境內東苕溪、西苕溪至城南匯合稱為霅溪。②倒柳:柳樹倒栽也能活,故稱倒柳。③烏衣:指燕。劉斧《摭遺記》栽,王榭航海遇風,飄至一地,其王妻以女,榭問:“此國何名?”女答日:“此烏衣國也。”后思歸,王命取飛云車送之。至家,見梁上雙燕呢喃,乃悟至燕子國也。④“絆惹”句:用《南史》所載王整姊以絲線系孤燕足,明年燕歸,猶帶前絲線事。此句感傷所思之人不能重來。葺紅:即紅絨線。⑤劉郎:指劉晨。傳說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在溪邊遇仙女,留居半年,歸來世上已過七世。后多用以詠艷遇。見劉義慶《幽明錄》。唐薛逢《題春臺觀》“便擬尋溪弄花去,洞天誰更待劉郎。”此處作者以劉郎自比。⑥三十六磯:指舊游之地。姜夔《惜紅衣》有“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此借用之。
【譯文】 蒼鷺在蕭蕭秋風里變老,白萍在暮雪中生愁,而歷經三十五個春秋的我,你說這鬢發哪能不花白?當初在此倒插的楊柳,如今已在溪邊濃陰綠碧。看那雙燕輕聲細語,牽惹我心傷,想起燕足系紅線重來的舊約。我獨自走向南陌舊地,尋覓著從前溪水畔相逢歡遇的蹤跡。
紅樓水旁波光如雪,蓮葉青青流碧溢彩。在當年我們醉飲的繡簾旁,如今我涼夜獨吟孤寂。再來三十六磯重游,傷今感昔悄若夢中、冷云飄度南北。我若買一葉扁舟在溪上垂釣,應也有蓑笠漁翁相識。
【集評】 清·先著、程洪:“看他用‘鬢白’、‘溪碧’、‘烏衣’、‘茸紅’,雖小小設色字,亦必成章法,詞其可輕言乎。……‘維舟’九字,以語意論之,當是一氣。……若‘伴惹茸紅’句,夢窗措語之常,無難著解耳。”(《詞潔》)
清·李佳:“此等詞,撫今傷昔,以之寫情,哀艷易工。”(《左庵詞話》卷下)
清·張德瀛:“前人詞多喜用‘三十六’字,歐陽炯《更漏子》“三十六宮秋夜永”,……吳夢窗‘三十六磯重到’,……姜堯章‘三十六陂秋色’,用算博士語,皆有致。”(《詞徵》卷三)
現代·劉永濟:“歇拍見昔時之人,已無存者,有之,其漁翁乎!三十五年之時間,不為不久,其間人事之變,定為不少。此詞一起,便感喟甚深,中間寫今情昔感,回復往環,縈繞筆端,使人讀之,猶見此老當日懷抱。”(《微睇室說詞》)
【總案】 舊地重游,景依舊,人已非,不禁感慨萬千。詞采用移步換景的藝術手法,新穎別致,猶如一篇游記散文,筆墨簡煉而又情韻悠然。從溪岸、南陌、朱樓到繡箔、三十六磯,循序寫來,有條不紊,足跡清晰。隨著作者視點的變化,溪畔之景便如長軸畫卷,從不同的方位展示在我們面前。由于作者濃情的注入,景物無疑也朝著詞人情感的指向而變化,成為作者情感移植的對象,因而亦深具性情。詞在構思上亦匠心獨運,沒有插入昔游之回憶性的文字,而只用“曾約”、“前度”、“當時”、“重到”等詞輕輕一點,把過去與現實相連接,人們可以從現在透視其昔游的情致,如此文字便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和表現力。作者通過其觀察地點的轉換和景物的頻繁更新,自然而又恰到好處地傳達出“重來傷今感昔”的情懷。詞開頭用“興”的表現方法破題,結尾用設想之辭點題,把舊地重游的傷感緊貼在數十年故人相從的情誼上,詞意便顯得十分厚實。
上一篇:李清照《念奴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周邦彥《拜星月慢》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