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執(zhí)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原文|注釋|賞析
三代①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天官》之書②,古有而今無者若干星; 古無而今有者若干星。天差而西③,歲差而東④。是天不同后世之天也。濁河徙決⑤,淤閼千里⑥; 滎澤、巨野⑦塞為平原。濟(jì)、汳⑧莫辨源流,碣石淪于渤澥⑨。井田廢而溝洫為墟⑩,云夢竭而洞庭始大(11)。十藪(12)湮其九,三江閼(13)其二,九河、九江(14)不存其一。雍州田上上(15),今但平蕪; 揚(yáng)州田下下,今稱陸海(16)。“高岸為谷,深谷為陵。”(17)是地不同于后世之地也。燕、趙、衛(wèi)、鄭(18),昔繁佳冶(19); 齊、魯、睢、渙(20),古富綺紈(21)。三楚今誰長鬣(22)? 勾吳豈有文身(23)? 淮、徐孰戎、夷之種(24)? 伊川疇被發(fā)之倫(25)?茶、黃互市,為制夷之要(26)?疹痘有無,區(qū)中外之坊(27)。豈可例諸唐宋以前,求其臟府(28)之故?是人變于古矣!黍、稷五谷之長,數(shù)麻、菽而不數(shù)稻(29); 亨、葵(30)五菜之主,芼蓼、藿而不及菘(31),枌榆(32)養(yǎng)老之珍,今荒饉始食其皮。荇、藻、羹、蘩(33),以共祭祀,堇、荼、萱、薇(34),恒佐饔飧(35),蜉蝣、蠐螬(36),古實甘美之羹,蚳、蝸、蜩(37),禮則燕食之醢(38),今疇登鼎俎、薦齒牙(39)?布有麻、葛而無吉貝(40),幣有黃金而無白銀,紈綺稱睢、渙而無吳、越(41),今皆反之。是物遷于古矣!媵娣侄于昏禮(42),登孫尸于祭祀(43),跪地以坐,摶(44)飯以食,跣(45)足舞蹈以為敬,刀、漆以為書(46),貝幣以為貨,溜、奧以為宮(47),四面、左右以為堂,芻靈、明器(48)以為葬,乘車以戰(zhàn),肉刑以治,不謂大愚(49),則為大戾(50); 豈獨(dú)封建之于郡縣,井田之于阡陌哉?故氣化(51)無一息不變者也,其不變者道而已,勢則日變而不可復(fù)(52)者也。天有老物(53),人有老物,文有老物。柞薪之木(54),傳其火而化其火;代嬗(55)之孫,傳其祖而化其祖。古乃有古。執(zhí)古以繩(56)今,是為誣今;執(zhí)今以律(57)古,是為誣古。誣今不可以為治,誣古不可以語學(xué)。《詩》曰: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58)
(《古微堂內(nèi)集·治篇五》)
注釋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②《天官》之書——本指《史記》中專記天文、星象的一篇,此處泛指天文書籍。③天差而西——指恒星圖形逐漸向西方移動的天文現(xiàn)象。④歲差而東——指由于天體間的引力作用,使地球的天赤道與黃道的交點(diǎn)每年有所移動的天文現(xiàn)象。⑤濁河——指黃河。徙——遷移,這里指黃河改道。決——決口。⑥淤——泥沙沉積。閼——堵塞。⑦滎澤——古湖名,在今河南滎陽縣南。巨野——即大野澤,古湖名,在今山東巨野縣北。⑧濟(jì)——濟(jì)水,發(fā)源于河南濟(jì)源縣西王屋山。汳(bian變)——即汴水,故道在河南開封市東北。⑨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樂亭縣西南,北魏時已沉入渤海。一說指河北昌黎縣西北海邊的巨石。渤澥——即渤海。⑩井田——井田制,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制度。溝洫(xu序)——田間水道,大者為溝,小者稱洫。(11)云夢——古湖名。現(xiàn)洞庭湖是原云夢湖的一部分。(12)藪(sou叟)——湖澤。十藪——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中十個著名的湖泊。湮——淤塞,埋沒。(13)三江——說法不一。魏源認(rèn)為是指長江分三道入海,即揚(yáng)子江、岷江、南江。(14)九河——指古書所載黃河流至華北平原中部后所分成的九條河流。九江——在漢代尋陽境內(nèi),即今湖北廣濟(jì)縣、黃梅縣一帶。(15)雍州——古代九州之一,在今陜西省和山西省之間。田上上——古代劃分田地優(yōu)劣的九等中的最上等。(16)陸海——物產(chǎn)富饒的地區(qū)。(17)“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見《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18)燕、趙、衛(wèi)、鄭——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四個諸侯國。(19)佳冶——服飾佳麗的婦女。(20)齊、魯——周代國名。睢——睢水,從安徽東北流入江蘇的洪澤湖。渙——渙水,從河南流入安徽。(21)綺紈——有花紋的絲織品。(22)三楚——秦漢時把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分為東、西、南“三楚”。鬣——獸類頸上的長毛,這里指長須。(23)勾吳——指古代的吳國。文身——在身上刺花紋。(24)淮、徐——指淮河、徐州一帶地方。戎、夷——周代的少族民族徐戎、淮夷。(25)伊川——縣名,在河南西部。疇——誰。被發(fā)——披發(fā)。(26)茶、黃互市——用茶葉和大黃互相交易。制夷——制服蠻夷。(27)疹痘——天花。坊——通“防”,界線。(28)臟府——臟腑。(29)“數(shù)麻”句——麻、菽都算在五谷之內(nèi),而稻卻不算。(30)亨——菜名。葵——即冬寒菜。(31)芼(mao冒)——采,拔。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藿——豆類植物的葉子。菘——白菜。(32)枌榆——枌樹榆樹。枌是白皮榆樹。(33)荇、藻——兩種水生植物。羹、蘩——兩種野生植物。(34)堇、荼、萱、薇——四種野菜。(35)饔饗——早晚飯。(36)蜉蝣——昆蟲類。蠐螬——金龜子的幼蟲,即地蠶、土蠶。(37)蚳——蟻卵。蜩——蟬。(38)燕——通“宴”。醢(hai)——肉醬。(39)俎——古代割肉用的砧板、祭祀用的容器。薦——推引,此處作“供”講。(40)吉貝——木棉。(41)稱——贊。睢、渙——睢水、渙水一帶地方。(42)媵——隨嫁之人。此處作動詞。娣侄——隨嫁的妹妹、侄女等。昏——通“婚”。(43)尸——登上神位代表死者接受后人祭祀的活人。孫尸:由孫來充當(dāng)尸。(44)摶(tuan)——用手搓成團(tuán)。(45)跣(xian)——赤足。(46)刀、漆以為書——用刀和漆來書寫。(47)溜——屋檐下接水的槽。奧——房角。宮——住室。(48)芻靈——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馬。明器——即冥器,隨葬的器物。(49)大愚——大傻瓜。(50)大戾——大怪人。戾——乖戾。(51)氣化——陰陽之氣化生萬物。(52)復(fù)——走回頭路,倒退逆轉(zhuǎn)。(53)老物——衰朽過時之物。(54)柞薪之木——作柴火的柞木。(55)代嬗(shan)——一代一代地更替變換。嬗——更替,變遷。(56)繩——此處意為衡量,框套。(57)律——與“繩”同義。(58)“豈其食魚”四句——見《詩經(jīng)·陳風(fēng)·衡門》。
賞析 魏源的詩文,是以用典繁富著稱的。但此篇的情況有些不同。在這里,用典不是單純的用典,它的大量的事實,既是典故,又是論據(jù),而且主要是作為論據(jù)出現(xiàn)的。通篇皆論據(jù),幾乎全以論據(jù)成篇,這樣的文章是少見的,是獨(dú)具特色的。大量的毋容置疑的確鑿事實,如狂風(fēng)暴雨般劈頭向你砸來,使你幾乎沒有任何喘息的間隙,洶涌澎湃,勢不可遏。再加以接二連三的詰問,如排炮齊發(fā),所向披靡,造成了不同尋常的排山倒海的雄辯氣勢。這真是一篇討伐復(fù)古保守思想的強(qiáng)有力的戰(zhàn)斗檄文。魏源作為中國近代開放改革派的比較激進(jìn)的思想先驅(qū)之一,在這篇雜文里淋漓盡致地發(fā)抒了他的見解和感受。
本文雖因其一口氣到底,略無停頓,而無法劃分出小的段落。但文中的意思和材料,在正、反、總、分之間,顯現(xiàn)出極大的條理性和分明的層次性。文章先從正面論述古今有別,從天、地、人、物四個方面列舉事實加以說明。先提出總的論點(diǎn): “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然后分別論述: 古今的天象有明顯的差別,是天不同。河流、田地、湖泊有巨大的變遷,是地不同。風(fēng)俗、人情、種族、習(xí)慣的變化,是人不同。糧食、菜蔬、祭品、衣物的差異,是物不同。接著又從反面加以論證: 如果現(xiàn)在有人還象古人一樣,拿妹、侄去陪嫁,讓子孫受祭祀,以跪當(dāng)坐,用手抓飯,赤腳跳舞為敬,刀刻漆劃為書,那別人不笑你是瘋子傻瓜才怪呢! 然后文章又回到正面,指出“氣化無一息不變”,“變而不可復(fù)” ,人類社會都是既有繼承又有變化發(fā)展的。最后文章得出結(jié)論說: 執(zhí)古繩今是誣今,執(zhí)今律古是誣古; 誣今不可以為治,誣古不可以語學(xué)。這樣看來,文章的邏輯是何等的周密嚴(yán)謹(jǐn)。
本文的語言駢散相間,而以駢句為骨架,整齊之中又富于變化,對形成一瀉千里的酣暢文筆,起了很大的作用。
上一篇:聶紺弩《我若為王》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宗臣《報劉一丈書》原文|注釋|賞析